瘸腿父亲啃煎饼千里寻儿后续:侯德国回家了!
●三年不见父母,为什么?1000多个日夜,他如何度过?
●离厦前他接受导报记者独家专访,首次敞开心扉讲述三年艰辛
前天(5日)晚上9时30分,离家三年半的侯德国踏上了回家的列车。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回到家中,他已经三年多没回家了,家里的老母亲正盼着日思夜想的儿子。
而在离开厦门之前的夜晚,侯德国接受导报记者专访,讲述了他过去的三年。这也是三年来,他第一次敞开自己的心扉,毫无顾忌地谈自己的一切。
侯德国曾经以全校第一名成绩考进厦门大学。但让人意外的是,他却无法顺利拿到毕业证。这名年纪刚满25岁的小伙,在过去几年里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事情,又是怎么蜕变成如今这个样子的?
导报记者通过与侯德国及其父亲、朋友的全面接触,试图去还原这名曾经非常优秀的学生的蜕变过程。
全村第一个 考上名牌高校
“他是村里第一个考进重点大学的。”侯德国参加高考已经是2004年的事情了,但至今他的父亲老侯说起自己孩子高考的成绩时,脸上还是会不自觉地露出自豪的微笑。
而侯德国在回忆起自己的高中时,也觉得不可思议。这名有点天资的小伙,高中时不用怎么努力,就能轻松取得学校前十名的成绩。侯德国自己也不承想,高考时,他竟然考了全校第一。
“学校都是他自己选的。”老侯说,侯德国在上高中前,啥事情都会跟他们老两口讲,但到了高中之后,跟他们沟通的频率也就越来越少了。他们也没觉得不正常,因为孩子已经长大了,是到了该独立的时候。而对于侯德国学业的问题,在农村的他们也不大懂。
最后,侯德国决定选择厦门大学,只是没想到专业被调剂了,还是他不喜欢的中文专业。
大四挂科了 只差一学分
侯德国的大学时光与绝大多数男生没有区别,上午可以去打篮球,下午踢足球,晚上打实况。
“当时觉得老师讲课讲得很差。”侯德国说,当时自己骨子里存在着一股高傲,自己水平不怎么的,却老喜欢去批评老师课讲得不好,久而久之也就不喜欢听课了。
加上本身就对中文不是很感兴趣,考试都没准备充足,他挂科了,而且不止一门。他在大学时,花了太多的时间在自己喜欢的足球和网游上。
“男生都一样,很多人只有到了重要的关头,才会去突击。”侯德国说,到了大四上学期,为了能够顺利毕业,他便努力去重修那些挂科的课程。
在最后的突击下,侯德国还差一个选修课的学分。原本,他想在大四下学期补上最后一个学分的,但就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寒假里,一切发生了变化。
没拿到毕业证 他逃避了三年
2008年正月,还在家中过寒假的侯德国,开始感觉自己身体不舒服。他说,自己当时感觉肝出了问题,总会有一股锥心的痛。到了后来,他一踢球或喝酒,肝就开始痛起来。
他开始有点害怕,查阅了相关资料。这让他越发地感觉自己患上了肝癌,自己身体所出现的异样,跟资料所描述的肝癌情况十分相似。
“当时,谁也不敢告诉。”侯德国顿时慌了,他一点主意都没有,但他却告诉自己,这种不好的事情要自己承受,不能让家人担心。
“那时候,很傻很天真。”侯德国这样形容当时的自己。他说,自己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会有那种想法。
后来,他回到了学校。身边的人都察觉出了他的异样。只是,任凭别人怎么说,他就是死活不开口。
“那段时间,他经常很晚才回到学校。”侯德国大学的室友回忆说,侯德国从大四下学期就变得很神秘,心事重重,又经常喝酒。
侯德国回忆说,当时自己心中充满了恐惧,就想逃避。他没有勇气去医院,就想找个地方,把自己藏起来,让所有关心他的人不要因为他的疾病而伤心,“只敢跟陌生人聊天,他们不知道我的过去,会让你没有负担”。
当时侯德国甚至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在他看来,已经没有了心思去补修最后一个选修课的学分。他觉得毕业证对自己没有任何用处了。
带着消极的心情,他仅带着几件衣服,将电脑等东西全都丢在学校,就离开了。
从此,他在厦门开始了3年陌生的生活,三年里,不曾联系过任何一位家人、朋友、同学……
面对面
“一空闲就想家,一想家就失眠”
导报记者:离校后,你去了哪里?这三年你都做过什么工作?
侯德国:就在厦门,借住在一个朋友那一段时间后,找了份网站的工作,就搬走了。其间,有一段时间没有工作,没钱付房租,身上仅剩几十块钱,只好提着包在白鹭洲公园露宿了好几个晚上,吃了好几天饼干。还好,后面找到一家旅馆做帮工,有了栖身之处。当时就想着找一份可以不用出去见人的工作。去年9月份,到了一家灯具公司做销售。
导报记者:这三年怎么过的?过得好吗?
侯德国:三年来,我不敢让自己有空闲的时间。即便上卫生间或坐公交车,都要带着报纸或书看。一空闲下来,我就会想家,想朋友,常常因此失眠。去年春晚,我听着《春天里》这首歌时,一个人独自坐在那边痛哭。
导报记者: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跟家里联系呢?
侯德国:因为害怕,刚开始不敢让家里知道,时间越长就越不敢说,怕爸妈不会原谅我。不过,在去年开始跑销售后,好了很多,我就已经准备说今年要回家了。但没想到这一切来得这么快,一切是这么地顺理成章。我发现,我错了,很离谱的错,当时要是跟家里或者同学沟通的话,也不至于这样。
导报记者:对于未来你有什么想法呢?准备回山东发展吗?
侯德国:先回家吧,尽快回家,我想妈妈了。回去陪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厦门是一座很好的城市,这里有很多的朋友,我还是会回来的。我想回厦门工作。
记者手记
有效沟通让家人不再疏远
在侯德国回山东前的那个夜晚,导报记者跟他进行长达了四个小时的交谈。其间,他说得最多的两个字是:“沟通”。他一直在强调如果有跟家人或朋友沟通,他就不会独自躲在陌生的世界里3年。
其实,侯德国跟家人、朋友缺少沟通只是这个社会一个缩影。他和很多人一样,曾经一度以为,自己跟家里有很好的沟通,每周跟爸妈打两三回电话。他认为这一切就是沟通。
事实上,现在很多孩子和家长之间并没有很好的沟通。特别是20多岁的年轻人,当他们走进大学校园,或即将走入社会,他们需要太多的引导。
家里的嘘寒问暖固然重要,但更多人缺少的是一个能够帮助他指引人生职业规划的人。这一课,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并不完备,更多需要的是年轻人的自我探索,以及家长们,特别是父亲能够在工作上的交谈。
而在中国,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向来都是在一个不等高的位置上。就是没法站在同一水平、位置沟通,随着孩子不断成长,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关在自己的世界里,与父母、朋友越来越疏远。
很多时候,人并不是没有想法,而是缺乏一个交换想法的渠道,一个能够让父母与孩子有勇气互相坦承的渠道。因此,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效的沟通能够大幅度地缩小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 (海峡导报 记者 骆余民 林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