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群习惯了迁徙的“小鸟”,离开老家的山路弯弯,走进城市的宽街高楼,随父母从一处城中村,辗转到另一处城中村。
小伙伴刚玩熟就散开,老师刚亲近又陌生。
他们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却因为打工子弟学校的不断消逝,背着同一个书包,走进不同的教室。
迁徙求学,路漫漫。
“彭雪珂”,8岁的河南女孩握笔,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字迹端正清秀。
10日上午,位于海淀区东升乡的打工子弟学校新希望实验学校因租赁合同到期,被产权单位东升乡科技管理站收回,校舍全部拆除。学校800多名学生失学,彭雪珂是其中的一个。
五证不齐难入公办校
昨天,学校被拆成了一片废墟,几名工人正在打磨废砖。
“他们又没学上了”,父亲郭华回头望望孩子,叹气说,因为孩子,全家人已经搬了两次家。
来京6年,郭华夫妇一直以卖水果蔬菜为生。起初,郭华的3个孩子都在新发地附近的南苑小学读书,读了4年多,“学校突然被拆了。”此后,夫妻俩将孩子转学至东升乡附近的育红小学,但在育红小学只学了一年,就因为所租住的房屋拆迁,3个孩子再次转学,来到新希望小学,郭华说,自己也想给孩子找公立学校,但因为办不齐五证,公立学校不接收,只能在打工子弟学校读书,但让自己也没想到的是,这次只读了半年。所谓“五证”是指,家长或监护人持本人在京暂住证、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在京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等证明、证件。
“上学,一定要上学”
“你能帮帮我孩子吗?给他找所学校”,听闻有记者来采访,徐香勤一下子从床上跳起来扯开门帘,“我儿子之前在新希望实验学校读学前班,再开学就该上一年级了”。
她哑着嗓子说,为了能办齐“五证”,自己跑了整整5天,磨破了嘴皮子,饭都没怎么吃过。
“可还是没办下来”,徐香勤大哭。她在学校附近打散工,每月收入1000多元,丈夫靠收废品挣钱,“收入很少,但再苦再累,我们也想把孩子带在身边。”
为了办到“五证”,这位只认识自己名字的母亲学会了发传真,拿着文件到处找人念给自己听,“我不能让儿子像我一样没文化,上学,一定要上学。”
两万费用挡了求学路
“其实新希望小学的条件并不好,教室都是彩钢板搭的,操场也很小”,三年级学生小武(化名)的母亲李女士说,一家人从天津来京已经数年,孩子该上小学时,自己也去一些公立小学咨询过,门槛很高,仅赞助费就要交2万元,而在打工子弟学校读书,每学期学费800元,加上取暖费、饮水费等,花不了2000元,“我们夫妇每月收入也就3000元左右,只能负担起这样的花费。”
李女士称,孩子进入公立小学前,还须通过考试,小武成绩不好,没学校收。“借读生不仅入学前要考试,上学期间的成绩如果达不到要求,也会被退学”,李女士称,小武的一名同班同学,此前在附近一家公立学校读书,就因3年级的考试不合格被退学。
多数家长称,送孩子到打工子弟学校其实很无奈,学校里面大多是打工者的孩子,不会受歧视,孩子间相处得也很融洽。原新希望小学语文老师宋先生说,学校除了小学6个年级,还有初中部,“很多外来务工子女读完小学后无法升学,所以选择来此。”
随着新希望小学的拆除,宋老师和其他20余名老师也全部失业,“新希望在西三旗的分校,能负担10名左右的老师,其他人只好自谋生路了。”
记者 石明磊 饶沛 张彰 杜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