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贫困生补助金疑被学校强捐 校方称仅是口头倡议

2011年08月23日 09:1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紫金县古竹中学的贫困生向本报投诉称,学校上学期末发给他们的贫困生补助金“缩水”了,原本300元的补助金,到手后只有250元,剩下的50元“被捐给学校修篮球场”。记者日前前往采访,古竹中学回应称,学校是口头倡议学生捐款,并非强制。

  贫困生:50元补助被学校扣下

  面对记者采访,古竹中学贫困生回忆,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最后一天,班主任将补助金的表格发给贫困生,要求学生签字确认,班主任称300元的补助金中有50元要捐给学校建篮球场。

  有学生问:“能不能不签字?”老师告知不签字就拿不到钱。“我们也只能签字。”另一名学生阿珠(化名)说。当天下午,他们果然只领到250元补助金。

  刚从古竹中学毕业的高三学生阿莉(化名)向记者证实,在6月初临近高考的一次动员会上,校长最早提出捐款的建议。“校长建议我们给学校留点纪念,贫困生需要从补助金中拿出50元捐给学校修建篮球场。”阿莉说。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不捐又有什么办法呢?”阿莉认为,她虽然“捐”了50元,但“如果出于自己本意,我不会捐这么多钱”。古竹中学一位高一学生家长也称:“这怎么能算捐款呢?就是直接被学校扣掉的。”

  根据古竹中学2010年12月的一份统计表,该校高中共有216名贫困生。

  学校:口头倡议自愿捐款

  对于学生的质疑,8月17日下午,古竹中学老师回应称,学生是自愿捐款,不属于强制,但学校老师只是口头倡议,没有任何捐款的倡议书和会议记录。

  一位级组长称,在一次座谈会上,很多班主任在场,有校领导提出发动学生捐钱修建篮球场作为留念。不过,学校没有留下会议记录,只是口头倡议。此后,各班主任在班会上向学生倡议捐款。

  为何贫困生都捐50元?有班主任解释说:“这是学生的从众心理,看别人捐了50元,自己也跟着捐50元。”也有班主任称:“也不完全都是50元,也有个别捐100元。”

  负责财务的张老师说,捐款是缘于校外校友的提议,他们也为此捐了款。当记者提出查看捐款记录时,张老师表示捐款名单仍在各个班主任手里,而班主任则称名单放在家里。

  为何老师不用捐款?张老师称,“老师也不是不捐,因为放假了,可能下学期会捐吧。”

  教育局:立刻派人调查

  “强捐不论金额多少,都是绝对不允许的,我们马上派人到古竹中学调查。”8月18日上午,紫金县教育局局长刘清照说,捐款一定要坚持自愿的原则,捐与不捐,捐5元还是50元,都应该由学生自己说了算。

  而古竹中学的张校长则在电话中向记者坦言:“大概是6月2日,开高考动员大会,我顺便提出给学校捐款修建篮球场作留念的建议,当时有学生和老师提出捐100元,我说太多了,就50吧,大家都自愿。”张校长承认,300元补助金并非直接发给学生,而是直接将捐款数额扣除后再发给学生。据介绍,修建篮球场花费4万元左右,其中校外校友捐了2万余元。

  而刘清照认为,即便是自愿捐款,“也应该先把300元发给学生,然后由学生自愿拿出一部分钱捐助。如果直接从中扣钱,不论学生同意与否都不合适”。他表示,将派人到学校调查,在一周内拿出调查结论,并规范学校捐款活动。(记者 汤凯锋 河源紫金报道 南方农村报记者李世敏对此文亦有贡献)

  家长遇教育乱收费可举报

  省教育厅授权南方日报公布投诉电话邮箱

  学生家长如遇到教育乱收费可举报。昨日,省教育厅授权南方日报再次公布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收费投诉电话,并公布电子邮箱,同时要求各市县(市、区)在所辖地区公布本地教育收费投诉电话和电子邮箱,以接受社会监督。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为贯彻落实省政府今年召开的教育乱收费专项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促进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建设,省教育厅再次公布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收费投诉电话。省教育厅要求各市县(市、区)安排专人负责接听投诉电话和受理教育收费信访件,进一步加强信访举报核查督办力度,严肃查处各类教育收费的违法违纪行为。对实名举报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并回复举报人。对信访举报较多的地方和学校,要结合开展教育乱收费专项治理活动重点组织专项检查和整治。

  教育收费投诉电话和电子邮箱:省教育厅 020-37629410,zlb37629410@126.com">zlb37629410@126.com。(作者:雷雨 粤教宣)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