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刘宇轩(化名),今年7岁,上小学二年级,我有多动症。”昨日,在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专家门诊,一名男童的自我介绍令在场医生震惊。
昨日上午,该科主任医师杨勤例行叫号,一年轻妈妈带着儿子走进诊室。杨勤微笑着跟孩子打了个招呼,没想到却得到上述回答。这让从医几十年的杨勤难以置信。
杨勤给刘宇轩做了检查,着重问他的协调能力以及平时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随后,杨勤安排小宇轩在门口等候,单独跟他的妈妈交谈。妈妈张女士介绍,儿子在家特别调皮好动,身体像装了马达似的玩起来不知疲倦。遇到有这些情况,家长就会训斥他:“你这么不听话,肯定有多动症!”张女士分析,小宇轩之所以有上述那番自我介绍,很可能是因为家长那些话被他听到心里去了。
随后,小宇轩接受了多动症量表测试。结果表明,他并非多动症,充其量只是好动而已。
杨勤说,暑假里很多家长带孩子来医院排查治疗,其中确实有一部分孩子有多动症,但也有不少是因为活泼好动被家长和教师“扣错了帽子”。
总结这些被“冤枉”的孩子的遭遇,医生发现,家长们多当着子女的面向其他人“控诉”,在家时也随意把孩子的行为归咎为多动症。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心理暗示。而这样的心理暗示会助长孩子的玩闹行为,并对其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据介绍,我国儿童多动症患病率约为3%—10%,男童是女童的3倍。杨勤提醒,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上课不注意听讲、喜欢做小动作、不爱听指令等现象,不要随意下结论,应带孩子到专业机构就诊。(记者熊琳晖 通讯员周建跃 温红蕾)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