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择校热,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大难题,非议不断,广受诟病。许多城市亮起了“高温警报”。降温择校热,填平教育落差,成了各地教育部门的工作之重。
近年来,虽然“小升初”政策逐年向好,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触动教育资源不平衡性的体制壁垒。整顿公参民,取消择校费,诸多政策的出台,旨在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然而,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9年义务教育的惠民举措并没有真正减轻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严令取消的择校费仍然“高烧不退”,愈演愈烈,在“学托”们的操作下由公开转为“地下”。
学生:无可奈何待分配
按照太原市教育局2011年“小升初”工作政策规定:公办初中学校招生坚持“免试、就近、划片、分配”入学原则,保证应届小学毕业生每人一个公办学位,享受义务教育。可是虽然有好的政策,却难以阻挡学生、家长择校的热情。
择校也许有一千个理由,但究其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小升初”制度设计的不合理所致。作为学生,渴望能在优质的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作为家长,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选择名校是学生和家长共同的愿望。
张小刚,青年路小学六年级学生,他所对口的中学是五中、39中以及一些资源相对差的薄弱学校。小刚认为,自己平时学习不错,又是班干部,应该能分配到五中,可拿到的录取通知书是39中。小刚的母亲告诉记者,按说39中也是口碑不错的学校,可小刚拿到通知书后,哭了一晚上,看到成绩不如他的同学被分配到五中,他觉得很委屈,每天沉默不语。为了安抚孩子受伤的心,家长到处托人、找关系,花了7万元钱,去了省城一所优质的民办学校。
无独有偶,肖妙妙也是青年路小学六年级学生,被分配到一所口碑较差的学校,为了孩子,父母不惜花费巨资,将其安排在三立中学。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