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5日电 近来,重点高校农村生源“缩水”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甚至产生“寒门难出贵子”之类感叹。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今日做客中新网视频访谈时指出,重点高校农村生源“缩水”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结构的问题。
刘云杉说,重点高校农村生源“缩水”的背后涉及到一个过度教育的问题。农村孩子陪不起,因为他是在“陪太子读书”。表面现象是,大学里边的农村生源下降,它的最根本问题可能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问题,其根源还是在社会。“这个社会为大多数人创造了财富和机会,甚至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社会,在金字塔式的社会,少数人的成功是在大量人失败的基础上呈现的。”
有评论指出,重点高校农村生源减少现象将越来越严重,刘云杉表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并表示这背后是一个基础教育的问题。
刘云杉说,基础教育这些年,中国在实现城市化,大多数的农民开始进城,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其实是荒芜的,农村仅剩下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当这些孩子到达城市以后,他们就变成了流动子女。像这样一个农村教育环节中,乡村村镇一级的学校面临的是不断的调令,农村部分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又讲究规模效应,那么一些村级的学校“撤兵”向县级集中。
刘云杉指出,在这个过程中看似在集中办学了,但是在集中办学背后,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就是乡村不再有学校了。那么,当乡村没有学校的时候,农村孩子不得不和父母去当流动子女,或者到县里去读寄宿制学校。而仅仅从教学质量和办学的效应来将乡村学校“撤兵”的话,这对乡村的伤害是非常严重的。
刘云杉还提到,在整个基础教育环节中,在大规模的办学里面,优质资源在极大地集中,集中到少数的地(市)一级中学和省一级中学,它像是很大的“航空母舰”,能够吸纳最优秀的老师和学生。那么,这样优秀的老师和优秀的学生,以一个非常庞大的数量在学校里边,可以保证学生分数很高。但是这样高的分数也导致一些县一级、镇一级中学教学质量下降。这样一个向上的网络平台都给侵蚀掉了,农村孩子就很难再进到那样的“航空母舰型”的学校。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