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蔚县宋家庄镇中心校大宁村小学郭省是该校唯一的教师,兼具老师、班主任和校长多种角色。他三岁时得了小儿麻痹症,已经39岁身高还不足1.2米。从1991年10月起,他就在河北蔚县宋家庄镇做代课教师。郭老师教书认真,多次获奖,2009年还被评为“蔚县十大杰出青年”,但二十年来一直未能获得转正机会。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表示,所在中心校领导鉴于其身体残疾和生活中困难,出于同情,在历次清退代课教师中保留了郭省临时代课教师岗位。(9月12日《新京报》)
转正的实质,是获得体制的接纳。但所谓转正的概念,在现行用工制度下已经过时。不过话分两头说,对于郭省这样工作在偏远地区的代课老师而言,“编制”带来的稳定感仍然是最强烈的渴求。可是,尽管郭省被评为全县杰出青年的佼佼者,但代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肯定无法与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大学毕业生相提并论。代课教师的奉献精神值得称颂,低薪酬令人不平,但出于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这个群体应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应该看到,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对于加强师资建设的力度在不断加大。教育行政部门曾经数次出台有关民办教师、代课老师转正的文件,并积极鼓励师范毕业生到落后地区任教,但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师范毕业生到落后地区工作一段时间后,纷纷通过考调和商调的方式到了发达地区和重点学校。这是一个人力资源越来越市场化的时代,谁也无法通过行政力量和道德诉求,阻止这些年轻的师范毕业生离开贫穷偏远的地方。因此现实的情况是,有编制的师范生毕业后到了偏远地区学校,当地政府就着手清退代课教师。有编制的老师考调或商调离开之后,再次面临教师短缺的问题,于是当地政府只好通过新聘或回聘曾被清退代课教师的方式补充师资。
几乎每一年教师节前夕,媒体都会推出一些令人感动的教师典型,其中少不了那些战斗在偏远农村地区、付出艰辛劳动、拿着微薄薪酬却长期无法进入体制内的先进代表。应当承认,这些不计个人得失呕心沥血的代课教师是伟大的,但圣徒似的代课教师,显然支撑不住危机四伏的乡村教育。在教育资源长期配置不公的条件下,“农村学校像非洲,城市学校像欧洲”的局面长期未能改变,不仅优秀的教师纷纷到了发达地区和城市学校,稍有经济能力的农村家长也将孩子转到了城镇学校,很多农村孩子由于升学无望和毕业后就业困难选择辍学,一些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村学校,已经濒临破门的边缘。
作为个案问题,解决郭省的正式编制不算难事,但要均衡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却是一个宏大的命题。真正实现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解决贫穷地区教师待遇问题固然重要,但远远不是全部。我们应该从郭省身上看到一个教师群体的命运,更要看到在落后的教育条件下,相当一部分农村孩子已经永远失去通过接受高质量教育进入上层社会的梦想。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的命运,关系到中国社会是否具有持续不衰的活力,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迫切需要的,不是对乡村教师命运的悲情主义,而是惠及每一位公民的教育平权运动。 朱述古(四川 公务员)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