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声音洪亮,手舞足蹈,神情丰富地为一群孩子讲解着“梦想”。另一位老师,用图片和文字演示人体生理构造,开启了孩子对“身体”最真的认识,也“洗去”了孩子最初的羞涩。马山林圩中学和田东上法中学活跃着这么一些老师——身上穿着白色、红色标有“常青义教”短袖体恤,退休前他们曾是大城市的教师,现在,却成为乡村孩子们的老师、朋友,他们是友成常青义教南宁驿站的支教教师,虽然年迈,但他们却满怀激情,投身贫困山区教育事业,书写无悔的退休生涯。
1 爱心延续孩子上学梦
9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南宁市某自治区示范性中学,校园里树木郁郁葱葱,彩色的塑胶运动场活跃着一群学生。在高高的连体教学楼某间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小花(化名)正在神情专注地跟英语老师一起读着英语句子。而几个月前,在南宁某镇上的中学里,临近中考,小花却没有心思专注读书,因为中考后她就面临“辍学”。
小花从小父母离异,母亲一直无音讯,家里需要靠低保维持生活,父亲只抚养她的妹妹。小花记得从懂事开始,她便和两个姐姐跟奶奶一起生活。上学后,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大舅供她念书,而大舅的家境也不好,仅靠大舅当临时工挣点钱,而大舅的三个小孩也都在念书。就在中考的冲刺阶段,大舅向小花说出心底的难处:“即使你考上了高中,我也无力供你上学了。”
小花彻夜难眠,读书一直是她的梦想,初中三年她一直努力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想到从此走进社会,我很不甘心。”小花说,于是她把情况告诉了班主任。班主任在和支教老师聊天时透露了小花的情况,支教老师潘勇立即表示:“这个小女孩我很赏识她,我一定不会让她辍学,我会找基金会帮助她,就算找不到基金会帮助她,我也要供她上学。”听到消息后,小花学习更加努力,最终中考获得了优异成绩。随后,潘勇老师和其他爱心人士,帮助小花进入了这所示范性中学上学。“没想到我还能够读书,我更没想到会来南宁读书。”小花对老师送的“惊喜”特别感激。
“可爱、善良、慈祥的老人,把你当成他们的孩子看待。”小花如此评价支教老师,她心里最感动的就是潘勇老师的那一席话,小花再次回述时声音感动得有点哽咽。
小花说,支教老师“奉献”精神一直影响着她,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这样她能够为生活不能自理的外婆治病,还能够“治病救人,帮病人减轻痛苦”。
据友成常青义教南宁驿站站长吴荫发介绍,截至目前,在巴马甲篆中学、马山林圩中学、田东上法中学,友成常青义教基金会和南宁驿站的支教老师,通过各种途径捐助的贫困学生多达20人。
2 教研工作外“兼职”大厨
一张一分为二的破旧的木质乒乓桌拼成的饭桌,几张小木凳子,一台某中学赠送的电视机,墙上贴着学校老师的课程安排表,约10来平方米的小屋内,摆放着这些东西,这就是支教老师的“餐厅”。厨房里煤气炉上放着一口小炒锅,旁边是一个大电饭煲,菜架上下有些土豆之类的蔬菜。餐厅虽然简陋,但是菜桌上透过菜罩能发现有几个菜式,鱼、肉和蔬菜,荤素搭配,比较丰富。这些菜是谁做的呢?
刘媛梅,是支教队伍公认的手艺最棒的“大厨”,退休前是天桃实验中学数学高级教师,30多年教龄。今年3月退休时,本来已经办好赴美国旅游的签证,听说常青义教4月份到巴马,她马上赶赴巴马“支援”。今年5月又“转战”到马山。在两个地方支教期间,刘媛梅都勇挑做饭的重担。做饭一直是支教老师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老师在家里面一般两三个人吃,但是在学校里经常是八九个人吃。”
支教队伍之中,有一位老师乳腺癌手术后还在恢复期,还有一位老师患的是结肠癌,其他老师也患有胆结石等病症,学校食堂的饭菜不是很合口味。由于支教老师很多身体不好,最年轻的56岁的刘媛梅便自告奋勇地帮做饭菜。她经常和另一位老师下厨,那位老师力气大负责拎菜回来,她就负责炒菜。但刘媛梅也会遇到头疼的事情,“我昨天动手做了条鱼,但是有老师身体原因吃不了”。尽管这样,她还是提醒自己要记住每个老师的“口味”,甚至记在本子上,下次买菜的时候非常注意。她还会记住各位老师爱吃的菜,老师爱吃的菜也成了“常规”清单。
做饭菜也会遇到麻烦事,刘媛梅说,曾经在巴马甲篆中学支教时,由于当时学校提供的是电磁炉,用电量大,时常烧断保险丝,做菜断断续续的。有一次炒菜时电线着火了,幸亏当时老师都在场,及时把火扑灭了。在老师居住的宿舍,碰到没电没煤气时,“大家手忙脚乱”,晚上10时多还没饭吃。不过通常在上完教研课有空闲,她就会抽出时间买菜、做饭,尽量按时做好饭菜。“我希望他们教完书后,能够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刘媛梅说。
3 支教队员忙里偷闲找乐子
“我们做的水晶包很好吃的,下次来一定要尝尝。”20日下午,车缓缓驶离林圩中学时,支教老师刘媛梅和潘凤钗还在开心地向记者“推销”她们的美食。平时,她俩都会不时买回几包面粉,再去旁边的村屯里买几斤农家土猪肉,一个用擀面棍做包子皮,一个将猪肉剁成肉馅儿,几个老师忙着做包子。由于土猪肉“天然优势”,蒸出来的水晶包“香气四溢、香甜爽口”,就这样“水晶包”成为了她们犒劳自己的招牌菜之一。
“每天,我们忙得开心,忙得乐乎,忙得充实然后听着蛙声虫鸣入睡,让快乐在梦里飞……”潘凤钗在支教感言中写道,她们在支教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课余时间,她们在饭桌上聊天下大事,聊工作,聊孩子,聊厨艺,聊人生,聊旅游,聊各地的风土人情,通过互相交谈,又重新学到了很多生活知识,增长了不少的见识,经常她们聊到晚上11时多,才发现时间不早了,于是只好各自休息。
支教老师中有文艺爱好者,久不久也露一手,教太极拳和广场舞,或指导唱唱歌,模仿的教师也都依葫芦划瓢地来一段,不规范的动作经常引来一场哈哈大笑。教师中还有电脑高手,教制作电子相册,“我们用一键磨平,将自己的照片磨得年轻20岁,然后看着照片偷着乐。”潘玉钗开心地回味着。
支教老师中身体有不舒服的,刚一讲出来马上就有其他的老师说,有什么方子可以治好、有什么方子可以健身、有什么方子可以养生。有的老师回家一试,还挺灵的。于是,就有了拉肚子上街买个石榴煮水喝后马上止泻。有结石的,试着用鸡内金粉冲着喝。患失眠的,试着用灵芝煮水喝的而初见成效的。“每个组,大家都像一家人一样,享受着同学之情,友谊之情,甚至亲情——兄弟姐妹之情。”潘玉钗感叹。
支教感言
“没退休时,身心俱疲惫的我们天天盼退休,但当真的退休了,离开三尺讲台,心中除了欣喜外还有一丝牵挂。欣喜的是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但没过多久,竟发现自己还是有些惦记着那三尺讲台,牵挂着那些孩子们。为使山区的孩子共享蓝天,为了了却自己的牵挂,我们自带行李、风尘仆仆去支教。” ——常青义教支教老师潘玉钗 (当代生活报 石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