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新加坡掀起“汉语热” 在新加坡说汉语“COOL”

2011年10月08日 09:29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新闻背景

  新加坡前内阁资政李光耀不久前在中文版《新加坡赖以生存的硬道理》首发式上表示,要在新加坡生存,不会英语(论坛)固然会很辛苦,不会汉语却一定会后悔莫及。这并不是因为中国崛起,而是因为“你自己要了解你自己的根”。

  李光耀以自己为例指出,他的汉语不如英语和马来语流利。但勤能补拙,在花了不少时间学习后,他现在已经能够以汉语演讲。他强调称,有必要让孩子自小就学习双语,最好在上小学之前就让他们开始分辨两种语言的不同。

  “如果你想领先别人,就学汉语吧!”这是美国《时代周刊》对全球正在兴起的“汉语热”的评价。作为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新加坡的“汉语学习潮“正热浪滚滚。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不久前报道,新加坡一所小学开始流行使用平板电脑学习汉语,学生们可以通过相应的学习软件从网络上下载中国古典诗词歌赋,方便学生朗读背诵,也可以让学生学习汉字书写,或点击“发音”键,学生字发音,边玩边学,以增加学生学习汉语的乐趣,据说很受小朋友欢迎。在这所名为“华民小学”的学校里,不仅有华人学生,而且还有包括菲律宾人、印度人在内的各族裔学生。汉语学习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甚至一位印度裔小朋友在学习汉语后说道“英语太无聊了,汉语生动有趣。”其实,华民小学的趣味汉语只是新加坡近年来汉语热潮方兴未艾的一个缩影。现在如果去新加坡,你会发现能够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在当地是一件十分“COOL(酷)”的事。

  作为举世闻名的东南亚花园城市国家,新加坡一直以整洁、美丽著称。因为新加坡人的面孔与中国人相似,很多人误以为在新加坡人人会说汉语(在新加坡被称为“华语”),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人种组成的复合性国家,其中华人约占76%。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有马来语、英语、华语和泰米尔语,其中马来语是国语。在教学、商业、出版、公务等方面使用各民族语言文字都是合法的。但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为便于向西方学习,同时作为一个国际港的商业往来需要,政府开始提倡民众广泛学习英语。从1984年起,政府规定所有学校都要逐步过渡到以英语为第一教学语言,各民族语言作为第二教学语言,以加强各民族的融合,提高全社会办事效率。英语被列为行政语言,成为各民族通用的语言,并且说英语被认为是一种时髦。英语也是商业界的官方语言,大部分新加坡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均以一口流利的英语为荣。虽然华语贵为该国的官方语言之一,但只是作为小学和中学的一门课程开设,并没有作为母语使用,甚至在很多华人家庭里相互也是以英语沟通。久而久之,华语变成了很多华人名副其实的“外语”,虽然政府从1979年开始就推出了“讲华语运动”,但效果不甚理想。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和经济地位的提高,汉语教育逐渐受到新加坡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新加坡也掀起了“汉语热”。在新加坡有很多私立学校及公立学校开设或正在筹备以中文授课的中高级课程和专业文凭,例如新加坡管理学院的企业管理和国立南澳大学的中英双语授课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以及有声有色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等。在新加坡的超级市场、摊贩、购物中心、公交车上或一些政府机构里随处可见一张张标语牌,上面用中英文写着:“讲华语,是福气,别失去!”“华语COOL(酷)”的大幅标语,非常惹人注目。新加坡政府还请林俊杰等明星担任汉语宣传大使,配合“讲汉语也很酷”的口号,吸引年轻人学习汉语。不久前,新加坡电视台还举行过一个类似于中国“超级女声”的选秀节目,尽管是纯中文制作,参赛选手也都必须唱中文歌曲,但这个节目却在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新加坡极其火爆。这是新加坡文化部门的宣传手段,它标志着新加坡政府推广汉语的决心。新加坡“国父”、内阁资政李光耀经常在各种场合鼓励民众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说,两代人之后,普通话就会称为该国的母语。新加坡前总统纳丹是印度族,但也不顾80多岁高龄,认真学起了汉语。新加坡政府还有一个专门规范华语标准的华语委员会,把一些词汇规范化,刊登在华文报章上,并且使用汉语拼音为汉字注音。今年初,新加坡教育部公布了“母语教育检讨报告”,为鼓励学生活学活用包括汉语在内的母语,教育部在调整教学方法之外,也重点改变考试方式,侧重考学生的应用能力,实现“乐学善用”。在被问及学习汉语的原因时,新加坡学生的答案首先是出于对中国的热爱,对汉语文化的景仰,更重要的是为将来的前途考虑。许多学生希望将来能到中国做生意,还有的想当外交官,或者从事与中国相关的工作等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