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中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频现 学者称勿停留在最底线

2011年10月10日 07:3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频现学者称勿停留在最底线
重庆市铜梁县白羊镇浙商爱心小学内,每个教室后面都摆放着孩子们的饭盆。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上学期,我每天都会想妈妈,晚上经常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哭。”重庆市酉阳县距市区近6个小时车程,9岁的殷凤玲在该县的毛坝乡中心小学上四年级。殷凤玲有一双又黑又大的眼睛,在她还没有满月的时候,妈妈就带着哥哥姐姐离开了家。“我现在不想她了,她是因为我们家太穷了,不要我们了,再也不回来了。”殷凤玲说。

  在广大的农村,殷凤玲的故事并没有什么特别,千千万万个留守儿童跟殷凤玲一样,故事里有血也有泪。

  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约4000万人,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仅殷凤玲所在的毛坝乡中心小学就有78.4%是留守儿童,其中,父母双方均不在的“双留”儿童达到了40.6%。

  在很多人眼里,这些孩子是累赘、多余的人,“这些孩子是最需要关爱的,但是他们的教育往往停留在了最底线:只要拢住他们就行,等上完初中就可以出门打工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梁鸿老师说。

  罗婷婷是重庆市丰都青年希望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她的父母出门打工时,她还不会说话。由于奶奶不喜欢她,她便东家串、西家串,想妈妈的时候她就使劲儿咬自己的胳膊,现在胳膊上还能看到一个个的血印。因为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罗婷婷经常心里很烦,“烦了就打骂同学,班上的23个男同学都被我打骂过。”

  如果没有及时的关注和教育,罗婷婷这样的孩子很有可能会成为一名问题少年——前两年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罪犯近八成曾经为留守儿童。

  虽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很多,但是以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看,还不能一下子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跟父母分离的问题,不少地方做着各种有益的尝试,试图找到一条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道路。

  重庆目前在全市30个区县的31所寄宿制学校试行了“4+1”模式。该项目是由重庆市委研究室牵头、由顶新公益基金会进行支持的,项目于2010年春季开始实验,现在已经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

  所谓“4+1”,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品质教育、心理情感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加上营养健康。听起来干巴巴的概念,在实际工作中,却被转化成了一个个的活动,比如心理情感教育,每个学校都设立了亲情电话室,孩子们每天可以在规定的时间给家里人打电话,学校每周都有老师对学生进行家访,每个月给孩子过一次集体生日。另外,每个学校还专门聘请了有心理学背景的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随着“4+1”项目的实验,项目学校中留守儿童的生活一下子丰富多彩起来,他们渐渐地从不起眼的小累赘变成了学校的小主人,慢慢地从自卑变得自信,脸上也有了笑容。

  现在,已经上五年级的罗婷婷再也没出现自残的行为,9岁的殷凤玲也渐渐开朗起来,还获得讲故事比赛的一等奖。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2009年,重庆市酉阳县毛坝乡初级中学教学质量,在全县乡15所学校的综合排名中排在第4位,2010年上升到第3位,今年上升到了第1位。

  成效明显掩不住困难重重。尽管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好的尝试依然在坚持进行着。

  “项目实施后我们的老师工作量比以前增加了一倍。”铜梁县白羊镇浙商爱心小学副校长古伟说。确实,目前,制约农村寄宿制学校更好向前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仍然是师资问题。

  很多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着师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学校中有不少老师是随着原来的村小撤并过来的,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近些年新来的大学生虽然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了,但是又存在着教学经验严重不足的问题。在师资结构不合理情况下,学校的很多尝试都进行得相当艰难。(记者 樊未晨文并摄)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