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六(15日)参加的一个国际教育交流论坛上,一位高中校长对目前高中国际班出现的“中国式”办学十分担忧,他担心这种急功近利的办学,不但没有吸收国际课程体系的精华,给予学生充分的课程选择权,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且会消解了国际课程对我国中学教育的促进作用。
他的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共鸣。近年来随着出国留学热的加剧,各地出现中学国际班热潮,引进IB、AP、A-Level等课程。这些课程有一个特点是,提供了很多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按国内的理解,就是“选修课”。这种课程体系,解决了我国中学教学不管学生喜欢不喜欢都得学的问题,而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然而,一些国际班却放弃选择权,设定规定的课程组合,统一要求学生,这不是又回到我国中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吗?
这其中原因有二。其一,从节约办学成本考虑,开设的课程越多,学生的选择空间就越大,但对于学校来说,则意味着办学成本增加;其二,提高课程成绩,增加申请成功机会,国际班的一个“卖点”是帮助考生进入海外名校,而把应对中国高考那一套用到国际班上来,无疑是很有效果的。
按照国际班的这种办学模式,学生们确实可能会取得国际课程的好成绩,也可以借此成绩申请进入海外名校,但是,这有利于这些学生的成长吗?他们的规划意识在选择课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了吗?而从长远看,当国际课程组织者,发现这些国际班采取的是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会如何评价这种“中国式”问题?海外名校知道原来这些课程高分,是靠应试的手段打造出来的,又会不会降低对中国学生的评价呢?还有,国外高中生们如何知道在同一课程体系之下,居然中国学生都只选择几门课,把庞大的选修课体系,变为了必修课体系,会是多么惊讶。
有考试就有应试,这不奇怪,但是为了考试成绩,限制学生的选择权,这是不应该的,走的是功利的计划办学思路,不是育人第一,而仍旧是升学第一。通常认为,我国中学教学,给学生的选择空间有限,主要在于高考制度。由于高考是按少数几门核心学科的考试成绩排序录取,因此中学只重视这些科目,学生也只能认真学习这些科目。现在看来,除了高考制度之外,中学教育的急功近利,缺乏现代教育理念,也是重要原因。(熊丙奇)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