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高校低成本盲目发展,是造成工科生比例减少、文科生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
近日,在一场主题为“青少年社会福利政策与青少年发展”的研讨会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俊彦在分析青少年问题成因时指出,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分配制度没有跟上,最明显的是不同行业的分配不公。“有一个直接的数据,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的在校学生,工科生所占比例从55%下降到33%,文科生所占比例从20%提高到37%,背景是父母和社会热衷于金融、法律、财会这些分蛋糕的行业,人们不愿意从事做蛋糕的行业。”(10月23日《中国青年报》)
从行业收入来审视目前学生的选择,无疑是一个角度,但原因恐怕不止“父母和社会热衷于金融、法律、财会这些分蛋糕的行业”。在笔者看来,在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低成本盲目发展,才是造成工科生比例减少、文科生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
在大学自主办学、学生自由选择的环境中,上述观念应该是成立的——学校根据受教育者和社会的需求举办相应专业,然而,在我国当前的高考制度中,学生的专业选择空间是有限的,不论是以前的传统志愿还是目前很多省市推出的平行志愿,都需要学生谨慎考虑专业志愿服从调剂(不服从调剂被退档是很大的志愿填报风险),由于选择权有限,加上志愿填报的不确定性,不少大学生,对被录取的专业并不满意。有的大学专业录取的新生,80%是没填志愿却被调剂进去的。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对2009年入学的大一新生进行的调查显示,本科2009级新生对专业的满意度为32%,高职(专科)新生则为35%,其中,本科和高职(专科)对专业“非常满意”“很满意”的仅为2%、3%;而对专业很不满意的分别为30%、27%。
学生对专业不满意,却不得不在这样的专业读书;没有学生报考,学校却能凭借志愿调剂招满。这就是现实,但这恰恰给一些大学的“快速发展”以最大的推力。以法学专业为例,这一专业从2008年至2011年已连续3年被麦可思列为“黄牌”专业(黄牌”专业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也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可这并没有阻挡法学专业扩招的步伐。而在这之前,根据《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7(2009)》提供的数据,我国高校法学院系30年增长了100多倍——截至2008年11月,全国有法学院系634个,法学专业在学人数接近60万人,其中本科生约30万名。
说到底,文科专业在大学的持续膨胀,不是因为其好就业,也不是因其受到考生的追捧,而是因为这需要的办学投入相对较低,不像工科专业那样,需要实验设备,以及较为专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一些高校的文科专业,甚至没有几个像样的专任教师,靠学校其他专业教师兼课、聘请退休教师和高校研究生,就很快就举办起来,并发展到几百人的规模。另外,追求大而全,是很多高校的办学追求,而要尽快让规模大起来、学科全起来,发展这种较低成本的文科专业,就是最佳选择,一哄而上,成为必然。
更令人无奈的是,这种办学质量很低的专业,考生觉得没多大前途,可为了上大学、为了避免出现志愿填报失误,却不得不填报,进入大学之后,对专业教育质量不满意,但由于很难转学、很难转专业,只有继续混日子。如果要说青少年问题,这是比行业收入分配不公更严重的问题。很多从这些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大学里根本就没有学到多少知识和技能,而自身的职业发展也陷入迷茫,一毕业就往往失业。与之对应,那些急需人才的行业,却很难从大学中获得合格的人才,于是行业发展受阻,竞争力缺乏。
让学生们拥有充分的选择权,可以自主地选择大学和专业,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规划积极向上的人生,减轻他们的教育焦虑和社会压力。这要求大学教育更大程度地开放,打破现在的计划体制,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如此,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和个体的发展才可能结合起来。(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