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第一次赢得政府回应
事实上,这并不是“免费午餐”第一次赢得政府回应。
今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免费午餐”期待政府接棒》,指出“免费午餐背后隐含着营养权这项基本的权利,它与生命健康权息息相关,也关乎社会公平公正、长远发展。提供物质上、经济上的支持,提供保障这一权利的法律程序和服务,本是政府应尽之责。”
“政府接棒”同样是邓飞团队的终极期望,因为大家都知道,只有政府出手,普惠更多的贫困学生才能成为可能。
邓飞坦言,“免费午餐”在推广过程中,从没有主动谋求过国家高层的关注,但始终坚持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以期推动“局部的普惠”。
让邓飞们欣慰的是,尽管有个别地方出于某些顾虑而拒绝引入“免费午餐”,但更多的地方政府都表示认可与支持。10月27日,刚刚落实了对湖南省新晃县41所学校“免费午餐”资金的基金会管理委员会成员杨博智,仍记得与新晃县领导沟通“免费午餐”的情形。
“当时,主管教育的副县长明确表态,将为开通‘免费午餐’的学校配建厨房,同时为每所学校每年提供1000元配套资金。”杨博智很快“得寸进尺”,转而找到该县县长,开始了另一番游说:“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由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出力,与其提供配套资金1000元,不如由政府出3元餐费中的1元钱。”
“‘免费午餐’出2块钱、当地政府出1块钱,本来仅在当地普及了4所小学的‘免费午餐’计划,后来一下推向了全县41所小学。”回忆起当时游说的情形,杨博智颇有些自得。
“免费午餐”为什么能成功
初出茅庐的“免费午餐”何以屡屡获得各级政府的积极回应?王振耀认为,这首先要归功于“免费午餐”自身的成功,如果是一个自己都算不上成功的项目,肯定不能获得政府的关注与回应。
作为一项旨在为贫困地区小学生提供免费午餐的纯民间公益行动,邓飞及其团队设想并付诸操作的模式是这样的:利用微博平台,通过500名记者的联合倡议发起,通过挂靠既有基金会完善募捐资格,借助区域性主流平面媒体的报道推动,吸引社会力量补给贫困地区儿童营养。
祝华新认为,“免费午餐”得以迅速推广,媒体的作用立了头功,尤其是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和传统媒体的合力推动。邓飞及其团队同样承认,如果没有记者及媒体公信力的保障,“免费午餐”注定无法获得公众的普遍认可。
但在王振耀看来,“免费午餐”的成功,固然与它的推广手段有关,但更关键的是它的项目设计本身。
“‘免费午餐’选择了公众普遍关心的贫困儿童作为关注点,这使得社会各阶层都易于达成情感的共鸣。但我们同样看到,以往也有一些关注儿童的民间公益项目,但都没有取得这样的成功。”
王振耀很欣赏“免费午餐”借鉴国内国外慈善经验推出的创新手段,比如3元钱一顿午餐的准确测算,以及透明与规范化的探索,比如募捐手段的电子商务化。
7月13日,“免费午餐”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正式入驻淘宝商城。借助电子商务平台,人们只要登录淘宝商城,即可通过义拍商品或直接购买3元一份的“免费午餐”产品达成捐款。
“淘宝模式”的创新保证了“免费午餐”自身更具成长力,邓飞说,根据预算,仅此一项,“免费午餐”一年便可募集捐款2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