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重点大学保研人数连年增 二三本院校学生机会减少(2)

2011年11月16日 07: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推免生比例没有具体限制

  “优中选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推免生的质量。”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主任屠中华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正是因为这一点,各个院系的推免生比例通常由院系自己来确定,研招办也会尽可能地尊重院系方的意见而不会进行过多干预,目前也没有对推免生的比重加以限制。

  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这也是2006年教育部试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目的所在:为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招生工作质量,加大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引导高等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在《办法》出台的一年内,不少专家就曾通过媒体表示,推免生工作的试行是培养学术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学术拔尖人才,加大推免生的比重也是大势所趋。

  不过,张艳冲和她的同学仍会有这样的抱怨:既然那些推免生如此优秀,为何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参加统考公平竞争?甚至有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对媒体直言不讳,一些重点高校在招录研究生过程中推免比重过高,实质上是剥夺了其他院校、社会人士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客观上造成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能否回到同一起跑线要打上一个问号。刘坤说:“从高考开始,这些考上重点高校的学生就已经付出了更多,往前跑远了不少;现在在考研这个节点上,那些落后的学生要想再跑到前面去,只能你加速去追人家,不能让人家等你。”

  针对推免生比重的问题,《办法》中明确提到:各招生专业一般均应留出一定名额招收统考生。而且,在近几年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做好当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也会涉及:对年度推免生规模实行总量控制。但除却文件上这些针对数量的“一定”、“控制”等字眼外,相关部门并未在推免生的比重上有具体的规定。

  屠中华说,清华大学在招录的过程中要保证一定的量留给统考生,但也没有具体和严格的比重限制。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还是各院系根据生源的情况来判断。”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倒是给统考生减轻了压力。”这位负责人说,同一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量是一定的,因此无论是推免还是统考,面临的压力是相似的,如果绝大部分优秀的学生已经通过推免渠道进入研究生队伍,那么这些不具备推免资格的统考生在考试竞争中,便不会再和这些“牛人”对垒,反倒是更有胜算。

  研究生不是“就业敲门砖”

  能否保证统考生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给那些高考中一时失利的学生有更多选择?在那些不具有“保研”资格院校的学生看来,推免生比重是这一问题的关键点。

  “除了对推免过程中进行信息公开的监督之外,把研究生的推免比重和教育公平放在一起有一些牵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政策与领导研究所所长操太圣认为,研究生教育并非义务教育,并非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教育阶段,“这是一个择优的教育工程,更多地要以加大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力度为首选目标。”

  但是,这样的问题之所以会被讨论,还是在于不少学生仍仅仅把研究生当做一个学历和找工作的“敲门砖”,而非是要去做学术。在操太圣看来,这是真正需要反思的地方:硕士阶段到底该如何定位。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普遍认为进入研究生阶段就是做学术、搞研究,如此,通过推免渠道可以保证招到更为优质和更为合适的生源。不过,操太圣认为,当下越来越多的学术学位研究生毕业之后并不会选择继续做学术,不少本科生报考研究生的动机也并非为了学术,而是为就业镀金,以备将来找个更好的工作或是延迟就业。

  通过对研究生的进一步定位来看,操太圣说,学术硕士可以继续保持乃至扩大推免生的比例,以保证教授对学生学术水平的灵活考查。在不是纯粹做学术的专业硕士上可以适当提高统考生的比重,让那些更多想通过考研来改变就业命运的有志青年拥有更为畅通的上升渠道。

  从2010年开始,自教育部下发减少学术硕士、增加专业硕士招生比例的文件后,专业硕士的比例有所增加,但是也难解统招生之渴。

  在专业硕士整体比例扩大的同时,其推免比例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以浙江大学为例,在2010年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目录中,记者看到,光学工程专业招收14人,2011年增加到15人,但在备注中添加了“招收推免生40%左右”。仪器仪表工程专业2010年招收5人,到2011年猛增至10人,不过拟接收的推免生将占到一半,对统考考生的渠道并没有放宽。 (本文出现学生的名字均为化名)本报记者 邱晨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