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人萧百佑,自称“中国狼爸”,结合国学传统与自身经验,独创一套家教方法,以严格的家规和体罚的高压手段管教孩子,引发各方热议。昨晚,本报记者采访了这位“中国狼爸”。
不是简单粗暴或不讲道理的打
“很多人把目光聚焦在单纯的‘打’上,这是误读。”昨晚,刚接通电话萧百佑便急于向记者澄清,他说:“我的家教是一个体系。”这包括家庭的氛围,特别是父母的行为准则和言传身教,在此基础上,便是家长给孩子定下的家规。在孩子清楚家规的情况下,违反了家规就要受罚,前提是要和孩子把道理说透。
萧百佑说:“打是一个科学的内容,不是简单粗暴或不讲道理的打。”他定下的家规相当苛刻,哪一条孩子做错了,就要惩戒,他所说的惩戒就是打。
“打多少下,打哪里,在什么状况下打,都有规定,打也一定是用家法藤条来打。”萧百佑说。
萧百佑认为,孩子身上有三个特性:动物性、人性、社会性。在12周岁之前,孩子身上动物性的特征表现得较强烈,必须用“打”才能让孩子懂得是非道理。但孩子到了12岁,为人品行已基本成型,就不会对孩子动手,而是完全依靠说教。
自己的成功是因为母亲的暴打
萧百佑家教理念的形成,一半来自于传统国学,一半来自于自身所受的家教。他说自己是被没文化的母亲“动辄就打”打大的。他当年参加高考,获得了广东省第8名的成绩,被暨南大学录取。现从事奢侈品和商业地产交易。他认为自己的成功是拜母亲的暴打所赐,所以决定沿用母亲的做法教育孩子。
另外,他始终相信,在中国长大和发展的孩子必须用传统的方式教育。他的4个孩子从刚会说话开始,必修课就是《声律启蒙》《三字经》《琵琶行》,如今皆是品学兼优、才艺俱佳,琴棋书画各有所长,而且知书达理、谦和恭让。
萧百佑明确地说,家教最主要的还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和言传身教。在他的事业概念里,99%的含义是教孩子,只有1%是工作,妻子为了孩子,早就当了全职主妇。夫妻俩在孩子面前的形象是文明自觉、恩爱有加、幽默风趣、生活多姿多彩。
“暴政”曾让长子想离家出走
萧百佑的长子萧尧和大女儿萧君在2009年分别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法学院录取。今年夏天,次女萧箫紧随其后,成为哥哥姐姐的校友。最小的女儿萧冰目前正读高二,她会弹古筝,目标是同样位于首都的中央音乐学院。
萧尧对父亲这种教育方式的评价则是“不一定非要这样”。
萧尧说,小学时他曾沉迷于植物研究,阳台上摆满他种的花花草草,但只因一次降幅不大的考试成绩,他被父亲勒令将全部植物扔进垃圾桶。后来,萧尧对植物的兴趣就仅限于帮妈妈种些葱姜蒜了。因为父亲的“暴政”,萧尧曾经想过离家出走,但却始终下不了决心。
不过,他说,不记恨爸爸,因为爸爸每次打他之前都会和他讲上一个多小时的道理。爸爸定的一些硬性规定虽然有点不近人情,如不能开空调、不能随便开冰箱门等,但忍忍也就过去了。
说起家庭环境,他说,家里每个人都勤俭节约,家庭环境十分和谐,兄妹之间也非常团结,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互相督促。
回应质疑:没有限制孩子的自由
萧百佑的教育方法虽然得到不少家长的肯定,但也受到不少质疑甚至非议。
萧百佑在电话里一一回应了这些质疑:“我没有限制孩子的自由,一个国家都有法律,一个家当然要有家规,有家规就叫没自由了吗?我的孩子们很快乐,课外活动他们有,看烟花、看电影、听音乐、去郊游等,但要有家长陪同。”
4个孩子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地理人文知识,会下围棋、象棋,会溜冰游泳,做家务干净利落,老大萧尧在学校里还是个很好的辩论手。
对3个孩子考上北大,萧百佑的认识是,这是孩子们在学生阶段最大的成就,他当然要大加赞扬。“但考上北大并不代表成功,我从来没有这个概念。” (本报记者 姜燕)
“狼爸”模式不能简单复制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 杨雄——
家长们要擦亮眼睛,认识到打孩子和进北大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光靠打孩子是进不了北大的,这位“狼爸”一定还有很多教育理念和多元的教育方法被忽略了,这是更需关注的背后因素。
这种方式也不能简单复制,家庭教育是非常个性化的艺术,家庭环境和孩子天赋不同,如独生子女和多子女家庭的环境首先就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简单模仿,最多只能借鉴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叶斌——
虽然中国的传统家教是打,但现在很多家庭都不打孩子了。这种环境下,如果孩子被家长暴打感觉就会受到更大创伤,觉得其他家长不这样,为什么我的家长这样,进而觉得父母不爱他,产生自卑心理,对未来成长很不利。
从小挨打可能给孩子造成早期心理创伤,产生不被爱的感觉,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这样长大的孩子会特别依赖外界的东西,没有就会很担心。
打孩子有风险,打不好就走向反面。其实有很多孩子不被家长打,长大后也照样成功。
打孩子要趁早?
去年,美国密歇根州大学心理学教授玛乔里·冈诺在由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主办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发表研究成果:“和出名一样,打孩子也要趁早,打孩子的最佳时段是2岁到6岁之间。”
玛乔里·冈诺教授研究儿童体罚课题超过10年,这次研究的样本是2600名十几岁的少年。研究结果发现,那些直到6岁还挨打的孩子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性格特征的表现都优于那些从未挨打的孩子。
研究还表明,6岁前挨过父母打的孩子,上学后很可能成为校园里的好学生,更愿意做社会公益工作,而且冒险和考大学的欲望,会比那些从来没有挨过打的孩子强烈得多。而在7岁到11岁之间还挨打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优于那些从未挨打的学生,但是有些性格行为特征表现逊色。相对而言,只有那些一直被父母打到大的孩子,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各方面都不如那些从未挨打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