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位父亲的红火一直在“发酵”,归纳了下,不外乎两点,一是四个孩子有三个考进了北大;二是这位父亲把自己的成功之处归结于“棍棒教育”的产物,因此,这位叫萧百佑的父亲,也被外界冠于“狼爸教育”之称号,争议色彩斐然。
从“狼爸”一词而言,或有两层意义,源自善意的批评,以及出于另类的崇敬,但这些评判都难于掩饰萧百佑十多年来,在子女教育和成长上的良苦用心,如果仅用高考这竿行业标尺来衡量,至少到目前为止,他所奉行的教育方式,显然也没有太大的瑕疵。
由此溯源,“狼爸教育”难免会被人推崇,也不排除有人产生要复制的想法。原因很简单,应试教育是把秤,考上北大算是结了很大的果实;再者,“棍棒教育”在国学教育中有着传统,哪怕是鲁迅先生,也可能在三味书屋中挨过板子、被揪过耳朵——若是浅显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选择“棍棒教育”直奔高考主题,这条升学之路,从力学角度而言,倒可能是最便捷以及行之有效的。
问题是,是不是非得跟随“狼爸”来不走寻常路?从每年北大招纳几千新生来看,不排除有此类学生入学,但肯定不会占多数,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在教育思想上素有“尚自然,展个性”一说,参照此观点,“狼爸”称自己的孩子在18岁之前不需要独立思考,不能与其他孩子交朋友,显然固执地未能与时俱进。就近而论,北大已经修改了明年的自主招生规则,增订不孝敬父母的学生不得推荐一条,传递的信息也很清晰,不再简单地以高分选贤,课堂之外的素质教育同样需要并举。
若是一定给“狼爸”的成功下一个定义,可能改革初期引进的管理学思想比较适用。这样的管理是硬性的,动用自己所有手段甚至不惜常用惩戒来规定孩子们的所作所为,而其中最缺乏的,可能就是柔性方式的爱以及人与人之间才具有的高级别沟通,从效果来说,“狼爸教育”极像库兹涅兹曲线,一开始特有效果,但难不准到达顶峰后产生递减——这是后话,我们并不希望“狼爸”的孩子们,在走入社会中会附带这种不幸。
当然,“杞人忧天”未必是多余,“狼爸育儿”的成功可能是孤例,要复制“狼爸教育”更须谨慎与甄别,毕竟,为学一事,更在学而能思,学而能用,钱学森晚年感慨夫人蒋英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带给他的熏陶,让其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大师学习亦是如此,芸芸众生何必舍本求末?(评论员 杨蓥晖)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