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华慈善总会发布消息称,今后将与教育部门合作,制定慈善教育计划,慈善将有望纳入到学生素质评估中。慈善总会还计划在四川、甘肃等省市近百所中小学捐赠111万余册《慈善读本》,并将向全国各地中小学推广。
慈善意识和慈善素质“从娃娃抓起”,应说是一种着眼长远的正确选择。中华慈善总会计划与教育部门联手,尝试把慈善纳入学生素质评估,怎么说都是一种值得摸索和探索的“善念”。
“慈善”、“慈善组织”、“慈善事业”这些关键词,俨然已成了当今社会的热闹话题,有时甚至是焦点议题。“热”从何来,“议”从何生?显然并非一些“美谈”或“好评”,而恰恰是某些“负谈”和“差评”。正因如此,近日,新任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郭美美事件”将红十字会这个有107年历史的百年老店推到了风口浪尖,红十字会将深刻反思并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她还说了一句很具分量的话,“要赚钱的人请远离红会!”
慈善事业当然不止一个红十字会。然而,见贤思齐之下,中华慈善总会意欲打造和提升学生慈善素质的想法,却完全可能迅速被学习取经、参考借鉴。由此,笔者自然而然地冒出一种“怪想”——千万别把“学生慈善素质”等同于“入组织、交会费”。
近来各地的诸多报道表明,通过主导者的明示或暗示,一股发展中小学生入红会、交会费的潮势,正在悄然形成,快速涌动。发动中小学生入会交费参与慈善事业,当然不能说是错误做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思路,其实也跟中华慈善总会的举措异曲同工、一脉相承。
然而不得不说,目前局部地区、一定范围疑似操之过急的“从娃娃抓起”举动,却又很难不令社会公众疑惑:是不是因为集中爆发的过多负面新闻,已让个别习惯了“只管纳财、少管透明”的慈善组织,深感恐慌与压力,于是趁早“抢占地盘”,开发起了“后备力量”?
慈善事业的“后备力量”当然应该开发,也必然需要培育。但是,怎么来加强培育,如何来有效开发,显然不是简简单单地拖上一个教育部门,有意无意地催促学生纷纷入会,然后便心安理得地坐收会费。倘若真是这样,那么所谓的“学生慈善素质”,笔者看很快也会被搞得不伦不类、走样变形,甚至又是“差评如潮”。
提升学生慈善素质,无疑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一些慈善组织和机构的美好设想值得肯定,而如果潜意识中,仍想着搞成一个速效的“收钱工程”,那就难说是否一开始就远远偏离了“航道”。(司马童)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