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江苏大学生求职调查:女生数占一半岗位却偏男生(2)

2011年11月21日 08:45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求职队伍中女生很多。宋峤 摄
求职队伍中女生很多。宋峤 摄

  心态三:首选回家乡

  在工作地点选择上,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女生都将回家乡工作放在了第一选择。

  在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的展位前,记者遇到了南京林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林同学。林同学告诉记者,她之前都是在网上投投简历,现场跑招聘会还是“头一遭”。在现场选择单位的时候,她第一个看的就是工作地点。“想回家乡工作,家乡附近也行。”林同学告诉记者,在大城市工作的话,房租、三餐都是不小的开支,回家乡就轻松多了,也稳定多了。林同学说,他们班上女生挺大一部分都在准备考研,听说“定下来”的几个,都是回家乡工作的。

  扬州大学食品专业的一名女生也告诉记者,她是镇江人,这个月开始找工作的。她理想的工作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轻松点、回家乡”,有没有高薪倒是无所谓。

  招录分析

  很多企业男女生需求差异明显

  “工程类专业6个男生,销售4男2女……”一家建工类企业的招聘告示上,男生、女生需求量一目了然。记者仔细数了一下,这下企业共招聘78人,女生能竞争的岗位只有15个。有的单位还在公告贴出手写的说明:女生指标已满,只招男生——直截了当向女生亮出了“免投牌”。一家来自宁波的LED企业,招聘20名研发工程师,不限性别;而招聘5名电气工程师、4名工艺、3名机械工程师以及45名生产储备,要的全是男生。仅有3名行政人事财务储备岗位,才要求性别为女性。在招聘会上用人单位的需求看,显然男生更受青睐。

  用人单位说女生成绩虽好,劣势也不少

  而在高校的普遍状况是,女生成绩更优秀,奖学金大多被女生所“掌握”。南师大“2011年度费孝通奖学金”刚刚颁发,13女1男。对此用人单位却有自己的见解。一家药品研发企业招聘主管告诉记者,岗位需要男生还是女生,一是看这个岗位上现有的男女工作人员比例;二是看岗位工作强度。一些技术岗位,男生在专业上确实要好过女生,另外如果岗位很辛苦,也会是男生比较适合。另一家研究所招聘人员说,在校成绩不能完全代表未来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成绩并不拔尖的男生后劲很足,在动手比较多的实验操作中,也更有优势”。

  专家意见

  企业应该给女生更多机会

  “女生找工作相比男生确实困难一些。”江苏省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胡建军书记告诉记者,从江苏高校男女生分布来看,南师大、南财大等“偏文”高校中,女生比例高达70%,理工科院校女孩也主要集中在文科类专业,而文科类专业毕业生需求量相比理工科少,这就直接造成女生就业更困难些。“我们建议女生把握住眼下求职的黄金期,找准就业岗位尽快下手;我们也呼吁部分用人单位放弃性别的区别对待,给女生更多的机会。”此外,很多女生的就业心态也需要调整,比如“非大城市不去”,“一定要稳”,“月薪一定要多少”之类的。

  女生可以再积极主动一点

  南京理工大学就业办主任王渤说,“用人单位一般在同等条件下都会优先考虑男生,特别工程类学科更是如此,觉得女生吃不了苦,过不了几年又要结婚生子。”王渤说,“不过事在人为。女生找工作要积极点,这样才能弥补性别上劣势。”王渤还举了个例子:南理工化工学院的一位女研究生,非常想进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下属研究所,可这个单位历来不要女生,这个女生就到单位所在地西安去介绍自己,遭到拒绝。等该单位到南理工招聘时,这女生又报名参加了面试笔试,结果又没录用。可她还是不放弃,又追到西安去,向人力资源部长展示自己的成绩,并保证说可以吃苦,不会输给男生。终于打动了部长,最终如愿签约。

  花絮

  非诚勿扰式“速配” 优秀毕业生当场签约

  “这不是非诚勿扰的音乐吗?”这段熟悉的旋律却出现在昨天的招聘会现场。“是江苏邮政在招人,太火了。”在招聘展位的包围圈外,有同学在议论着。

  更让人吃惊的,在10点左右,一名男生当场拿到了就业“协议书”。拿到协议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朱海峰同学还有点晕乎。“从投简历开始,前后大概20分钟。”朱海峰告诉记者,这才是他投出的第一份简历,结果就被“稀里糊涂”的签走了。一旁的美女主持人,踩着高跟鞋向全场大声宣布第一位“现场签约者”,“速配”成功。“这是我们今年的招聘创意,放着大学生熟悉的音乐,放松他们的心情。”江苏邮政招聘主管黄海告诉记者,今年省邮政招聘新员工300人,昨天他们带来了400张直通卡。直通卡分三类,一类直通笔试,一类直通面试,剩下一类也是最诱人的“直接签约协议”。“条件很好的学生现场签约。”黄海表示,“等人才”这种招聘方式早已过时,为了招到人才,“抢”是必须的。翻开朱海峰的简历,也就不难理解他被“抢签”的原因,“系统分析与集成专业研究生,多次获得三好学生,成绩优异……”(实习生 张可 宋璟 本报记者 蔡蕴琦 杨彦 张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