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中国校园“冷暴力”频发 专家称应试教育成根源

2011年11月23日 09:46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1月21日有媒体报道,安徽省阜南二小两名六年级女生,在教室服下剧毒敌敌畏,并在黑板上留下遗言:“我好累,她们都不理解我,不想活了”,这不是偶然事件。进入11月,戴“绿领巾”,穿“红校服”,“差生”在楼道里考试……校园“冷暴力”事件频频在媒体曝光。调查显示:72.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受到过老师的“冷暴力”。

  频发的事件和数据让人无法回避。很快,教育部有关发言人就“绿领巾”事件作出回应,坚决反对学校以任何方式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所谓“好”与“差”的区别;各教育专家也站出来痛批这些挫伤了学生自尊的行为,并将之称为“冷暴力”。

  “冷暴力”为何频现?批评教育与“冷暴力”之间的界限在哪儿?面对犯错的孩子该怎么办?在议论与痛斥之余,也许,这是我们更该关注的话题。

  应试——“冷暴力”频发的根源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当下教育“冷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分别是:“嘲讽挖苦型:对学生冷嘲热讽”(70.4%);“冷漠型:对学生漠不关心”(69.7%);“训斥型:对学生一味批评责骂”(66.1%)。

  曈曈(化名),被妈妈转学到了北京一所以管理严格著称的小学。在新学校,曈曈的作业量翻了倍,最让妈妈和曈曈无法接受的是,学校要求每个孩子在同伴中寻找一个“假想敌”,用比较的方式让孩子达到在各方面提高的目的,妈妈费尽周折给曈曈转学的本意是得到更好的教育,但现在她后悔了。“学校这样的做法是‘冷暴力’吗?我是不是也给了孩子‘冷暴力’?孩子在这样高压和竞争的环境里成长会不会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将“冷暴力”频发的诱因归结到了“应试”上:“一味以升学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主要考查的是智力素质,甚至把智力考查等同于知识考查。在这种压力下,大部分学校只关注升学率、考试分数与名次,严重忽视对孩子道德品质与坚强意志的培育,甚至无视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学校与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情感、美感、人性等方面的真实需求,过早教会孩子一味关注生存目标和竞争能力,变相地逼迫孩子带着功利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这对于教育来说是最致命的!”

  孙云晓反问,看着这些活生生发生在校园里的案例,这些正承受着莫大压力的孩子,哪一项与成绩无关?

  鼓励批评,拒绝“冷暴力”

  “绝大部分老师不会有意识地‘摧残’、‘折磨’学生!”听到“冷暴力”一词,天津某小学的王老师有点愤愤不平,但如果说训斥、冷漠、区别对待等都算上是“冷暴力”的话,学校里几乎很少没有实施过“冷暴力”的老师了!

  王老师介绍,中小学校一个班基本有40多名学生,班主任老师除了要上课外,还要处理班级的一切事务。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学生家长沟通,察看班级卫生情况、组织课堂纪律、关注学生身体状况……没有一样不操心。“永远和颜悦色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不可能的,老师们总被曝光和批评,稍不留意就成了‘冷暴力’的实施者,我们该怎样管学生?”

  对号入座,同样焦虑的还有家长。“你怎么这么笨啊?服你了”;“我看你是烂泥糊不上墙!”;“还顶嘴?考这么差你有什么资格跟我顶嘴?”……类似的语言父母们一定不陌生,这样带有否定和讥讽的态度也是“冷暴力”吗?

  看到调查,作为母亲的秦女士也有点迷惑:“孩子不能只表扬不批评吧?”

  “批评!当然要批评!正确的批评能给孩子正激励。没有不犯错的孩子,95%的孩子犯错都是无意识的,教师和家长当然要让他们意识到错误。”孙云晓和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校长王欢都强调了批评教育的重要性,并一再表示,独生子女应该培养出坚强的心。可怎样是“正激励”的批评,怎样就是“冷暴力”呢?

  孙云晓告诉记者:“批评必须是科学的。家长要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分析,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错误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

  王欢从讲台上直面学生到今天管理一校事务,已经从教30年了。她提醒教师一定要耐心和用心:“教育就是30%的唤醒加上70%的等待,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对学生批评和激励是必须的,但有些教师把问题简单化处理,对少数孩子有益,但伤害了大多数孩子,这是不行的。”

  “冷暴力”与“正激励”之间

  李先生的儿子涛涛(化名)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他每天都会蹦蹦跳跳地跑进学校,是因为他的画贴在了学校美术厅里……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的这个美术厅,未必展出了最好学生的最好作品,但这里给孩子的信心和对学校的憧憬是无法估量的。

  “学校绝对不能成为孩子害怕的场所。给孩子公平的教育并不意味着给孩子同样的教育,必须尊重孩子的差异。孩子热爱绘画、热爱天文应该与热爱奥数和英语得到同样的肯定和鼓励。”王欢谈到了设立画展的初衷。

  任何教育方式的前提都是爱护和尊重,正确的批评和惩戒能给孩子正面的激励。其实,绝大部分的“冷暴力”是老师和家长存着爱的心,做出的错事。“冷暴力”与正激励之间到底差什么?孙云晓和王欢举例说明:

  比如,让每个做错事的孩子交错误分析书,写清楚错在哪?伤害了谁?为什么这样做?类似地做法能让孩子反思自己,认识自己,这样的做法是正激励;同样,如果一个孩子犯错,家长或者老师惩罚他抄写一百遍唐诗或者罚站一小时,这样的做法就是错误的惩戒,很可能引发孩子负面的情绪。

  再如,某学校尝试将一门课程作业按照难易度分成三种,让孩子自主选择。孩子因为自尊心,开始都会选择最难的,但时间长了,他们会做出自我调整,哪怕孩子每次都选择做最容易的作业,只要他努力认真地完成,老师就应该给予同样的表扬和奖励,这样的做法就是正面的;反之,如果老师提前按照学生的成绩,将学生分成三种,让他们完成不同的作业,这样的做法就是“贴标签”,就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就是“冷暴力”。

  原来,“冷暴力”与“正激励”之间只差两个字:尊重。(本报记者 刘 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