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21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育部表示,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对大学专业的留存进行“随行就市”式的安排,这无疑从一个侧面反证出当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之难。不得不说,教育部的通知有着足够的善意——毕竟,任由学生就读找不到工作的专业,在一个教育成本越来越高昂的背景下,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不过显然的是,以专业的停办来应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仅举措肤浅,也恐事与愿违。
首先需要洞见的一个事实是:专业没有绝对的“热门”或者“冷门”,几年前的热门专业,在社会形势与就业供需关系的变化下,很可能在此后求职领域供给严重过剩。而一些“冷僻”的专业,也可能摇身一变,异外吃香。
不仅如此,所谓的“因就业难专业停招”举措,其实更隐藏着对社会发展动力的巨大伤害。可以想见的是,那些因为就业率低迷而需要被停招的专业,多会是一些基础性的学科,比如哲学、历史、地理等等。这些专业的社会价值虽然暂时无法“折现”,甚至就读者也不是就业浪潮中受欢迎的群体,不过学科对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助推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倘若让这些基础性的学科因为就业困难而停招,它必将会造成一个时代人才的断层,这种无形的“底座损失”,远非”看得见的就业率”可以弥补的。
不妨心平气和地来分析,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难?追溯到更深层次,不难发现,除却极其少数专业的确在专业设置与授课方式上过于陈旧、空洞,以致其被就业市场所排斥外,大学生就业难其实基本上与专业的设置无关。大面积的就业难情境的出现,不过是此前历年来大学扩招的恶果之一,而近来经济结构形式的变化,以及熟人社会里潜规则的日益盛行,更是让普通的大学生不得不承受“工作之痒”、甚至是“工作之痛”。
如果强行地将专业的设置与就业挂起钩来,很可能衍生的一个后果就是:为了专业的不被停招,高校对就业率造假与灌水。
早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大学正在“麦当劳化”,即如同麦当劳式快餐生产程序的“可计算性”一样,高校的具体教学和就业,也在追求“标准化”和“可预期性”。而将专业的停招与否与就业率挂起钩来,正是麦当劳化大学的表征之一。也许,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多方的助力与路径,不过无论如何,请为大学留下“自由呼吸的空间”——那些看似暂时冷僻的专业,其实蕴涵着大学残余的“不与世俗苟同”的气质,因为稀少,它弥足珍贵,不应被轻易叫停与“窒息”。(王聃)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