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教授与自己的学生“过不去”的事件屡成新闻。先有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钱思进(钱三强之子)发表博文,记述其近一年来对自己的学生胡震毕业论文打假的过程;继而,四川大学何崝教授批评学生黄蛉在媒体面前“有些浮夸”;近日,又有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庆熊,因上课时教室里空荡荡,全班学生参加艺人梁朝伟的见面会,而“多少年来第一次如此生气”。
教授们的直言,触及了高校教育中的隐忧,公开了原本被人忽略的真问题。
张庆熊教授在该校网站上的文章,点中了一部分大学生“把追星、娱乐放在第一位”的穴道。钱思进教授对论文打假穷追不舍,是想追问出学生论文到底什么样算抄,什么样不算抄的最终答案,给广大学生和教育界做一个标杆。至于被何教授批评的黄蛉,则是高校和舆论的 “宠儿”,他因在高考作文中写甲骨文被称为“甲骨文达人”,人们希望在他身上重演季羡林当年数学考4分却终成国学大师的奇迹。而何崝教授却将真相告诉公众:黄蛉认识几百个甲骨文,但若把一个中学生培养一两个月,他基本上就可以认识上千个甲骨文了。
没有哪个老师不从心底爱护学生,没有哪个教授会成心与自己的学生过不去。但教育既是个情感教化的过程,更是一段责任之旅。越是通盘考量学生的人生,越是希望自己“桃李满天下”,就越应有直指学生短处的刀子嘴,越应拾起修理旁枝的剪刀。
在大学日益开放的今天,商业化的侵袭,功利化的纷扰,必然破窗而入。此时,德高望重的教授们,更应化作持守良心的罗盘、引导学生人生的指针。
置身全社会学识的高端平台,研习精深的学问,是大学学子的本业,是其今后立身社会、服务社会的根基。模仿、抄袭论文就想蒙混过关,有了一定天赋就急欲在媒体上扬名,演艺明星到场就舍弃课堂,种种现状,是实用主义一时遮蔽大学精神的产物,难怪教授们为此忧心忡忡,较真到底。
细品这几起教授较真事件,可以看出教授们对事不对人、对事不怕得罪人的良苦用心,看出他们以改变小气候影响大气候的情怀。进而,我们能感受到大学校园中自我净化的努力,以及求解“钱学森之问”的执着脚步。(傅淞巍)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