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培养目标如何定位?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如何围绕高职的职业性特点,培养学生的非技能性职业素养?这都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培养的人是要“高度”还是要“面积”,我的回答是要“高度”。】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叶鉴铭:
譬如“一杯水”,要“面积”还是追“高度”?
职业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某个领域的技能型人才,怎么培养?怎样才能使之成为这个领域的大家?
随着社会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教育的专业如何定位?这就犹如面前放着“一杯水”,你是要“面积”还是追“高度”。高职学生在学校3年的经历、爱好、兴趣和热情,所有这一切就像一杯水,看你把这杯水往哪里倒。如果把这杯水倒在水泥地上,风吹吹就干了;如果把这杯水倒在脸盆里,那么大的面积里高度肯定上不去;如果把这杯水倒在一个细一点的玻璃管里,你试试看,它一定是面积很小、水平很高的。职业教育是要“高度”还是要“面积”?这是个核心问题,是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的问题,是能否培养出企业和社会真正需要的人的问题。所以,杭职院在办学过程中确立了让学生“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现代职教与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以致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与企业渐离渐远。没有企业参与的办学,势必导致学校在教学时空、教学设备、教学手段乃至师资队伍等方面与企业需求脱节,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不能符合企业需求,又如何谈得上“不可替代”?
学校与企业的价值取向是不一致的,那么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又如何调动起企业的积极性?就学校而言,追求的是人才培养,即育人;对于企业来说,其目标是根据市场的变化能够迅速调整生产经营,优化企业管理,最终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即发展。曾经有一位企业家的话点醒了我:校企合作究竟是为了什么?在我看来,校企合作不是为了钱,不是为了设备,也不只是为了学生的顶岗实习与毕业生的就业安置,重要的是要以企业的生产实际来引领学校的教学,推进专业建设,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基于此,杭职院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提出校企共同体,开展“企业主体、学校主导”的合作模式,即在政府的引导下,高职院校与区域主导产业的主流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相互开放、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以协议的形式缔结利益实体,其基本特征是共同规划、共构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企业主体地位体现在,学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专业方向时都以企业需要为主体,因为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及其岗位数量的确定,必须取决于企业的市场战略需要。而学校的主导作用则体现为学校主导育人的全过程,包括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开发、教学组织的进行、教学研究的开展等,学校教育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都是为人的发展和企业培养合格有用的高技能人才。目前,杭职院已建有友嘉机电学院、达利女装学院、青年汽车学院、金都管理学院、新通国际学院和临江学院等6个校企共同体(二级学院),并实行理事会制度,企业方担任理事长并占理事成员多数,充分体现了企业的主体地位,也调动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热情。如友嘉机电学院,企业在杭所有培训中心整体迁入杭职院,1800多万元设备同时迁入,12位企业技师常年驻在学校。又如达利女装学院、青年汽车学院,企业参与课程建设全过程,共同开发岗位技能证书,年底给每位教师提供人均1万元的补贴。
在这里,我特别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只是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形态,而不是办学形态。目前不少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做成了办学形态,这样一来,学校就沦为了培训中心,而忽视了学校本身应当具有的育人功能,学校就成了“学店”。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目的,必须把文化素质教育摆在职业教育更加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职业教育不能只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更要有“文化育人”。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