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哪里去?
在不同的人才评价体系下,“体育成绩好”可能备受推崇,也可能无足轻重
网络上曾盛传一段日本小学生足球联赛的视频,那些六年级孩子所展现的细腻技术、默契配合以及流畅攻防节奏,让许多中国球迷惊叹不已。在日本留学的郭阳说,每天下午放学后,东京大大小小的足球场都是踢球的孩子。据了解,这种生活模式已经盛行日本全国。“通过踢球提高青少年的运动能力,让他们感受体育的乐趣,效果立竿见影。”日本职业足球之父川渊三郎今年来京谈到青少年体质问题时如此表述。
孩子们放学后的不同去向,折射出一个国家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理念乃至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熊丙奇指出:“我们的家长其实也希望孩子们多运动,但在不同的环境中家长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国外的教育评价制度、教育环境相对注重孩子的休闲生活与体育锻炼。”据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对中、日、美三国的初中和高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中国为8%,日本为65.4%,美国为62.8%;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高中生,中国为10.5%,日本为34.5%,美国为53.3%。
“国外很多学校在录取时要看3个指标,一看学生参与学校运动队的情况;二看社会责任服务时间;三看SAT(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水平测试成绩,这个只要达标即可。这也是我们未来的方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键说。
在一些体育文化深入人心的国家,学生放学后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父母带孩子看体育比赛成为传统,家人以孩子进入校队为荣,学校里最受推崇的是在竞技比赛中为母校创造荣誉的人……在这种主流观念以及人才评价机制的引导下,孩子运动的意愿得到自上而下的认可和鼓励,青少年锻炼自然水到渠成。
政府如何作为?
绝非某一部门责任,需要统筹安排,给予学校主动权,引导家长更新观念
其实,许多中国青少年正遭遇的体质问题,其他国家的孩子也未能幸免,像青少年肥胖更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以美国为例,据数据显示,全美国超重少儿的比例在过去25年里增长了3倍,目前这种状况仍在继续恶化。
学生锻炼能否落实到位、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绝非某一个部门的事情,政府在其中发挥的引导和统筹作用至关重要。“目前行政管理过多导致体育教学活动的冲突,形成了所谓的‘圈养教育’。政府要投入硬件设施,监督学校依法办学,保证了这两点,其他的事情可以把主动权交给学校。”熊丙奇强调。
而其他国家鼓励孩子锻炼的举措,也为我国青少年体质工作拓展了思路。比如加拿大实行一系列保障儿童健康的退税措施,由学校组织的课余活动的费用可用于退税。比如日本,体育与教育同归文部科学省,内部协调比较顺畅,学校基本每天都有体育课。再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成立政府工作组,为针对美国儿童肥胖问题的“让我们行动起来”运动提供有力支持,政府已经开始与食品公司和医疗机构展开合作,研究有关立法和项目计划。
“政府需要引导家长明白一个逻辑,一味地让孩子学习,对他的未来发展反而作用有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失去了健康的体魄、社会交往能力等,将来付出的代价更大。”吴键说。本报记者 郑 轶 杨 柳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