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自主招生向农村倾斜恐造成新的不公

2011年11月25日 15:0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最近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高校在实行自主招生选拔时,应“向农村地区中学或申请考生适当倾斜”。教育机构及主管部门都开始意识到了城乡间教育不公平问题,这是好的现象。但深思开来,如此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吗?我们不妨追溯一下公平之源何在。

  从技术层面上来分析,诸如可以每个贫困县的县级及以下中学可推荐一名学生参加自主招生,客观来说,这对那些学习成绩本来很好,但因如推荐比例问题而错失机会的城市学生而言是否不公呢?再者,即便是有了参加自主选拔考试的机会,因为教育资源分配的差异,城乡学生竞争的起点本就不同,所以,这也造成新的不公。

  其实,该思考的还有我们为何要“自主招生”?有人可能会说,挑出“偏才”、“怪才”,去拿诺贝尔奖,去解决“钱学森之问”。这引出一个更为终极的疑问,我们的大学教育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精英主义者认为,呼唤“大师”的年代,大学就是要培养那些金字塔顶端的人才,要到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为国争光,扛起民族复兴的大旗。殊不知,种种迹象表明,各大高校将“自主招生”演绎成为抢生源大战已是不争的事实。

  “自主招生”中,以校长实名推荐为例,那些具有推荐资格的中学校长,谁也没有放开胆量去推荐一个学习成绩不优秀,但具备某方面专业特长的人,何况这个专业特长尚无评定标准。

  而在已显示的公开资料中,被推荐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学习成绩优秀,辅助以社会活动或者具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而往往结果是,即便拿不到自主招生的优惠分数,许多学生同样能达到目标学校的提档线。如若至此,多增加一次考试无非是增加了平常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名校的砝码,对其他学生而言势必会有所不平。

  从自主招生涉及到的群体而言,因为这可能与绝大多数高中生无关。在进入大学前,绝大多数的高中“上了一课”,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这与实现人才的自由、平等发展的共通意识是相违背的。

  揆度现实,追溯城乡学生参与自主选拔之公平问题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差异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使得二者间出现了知识结构与体系的不对等。仅以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中“教学用计算机”为例,城市、县镇与农村中学的拥有量分别是1220827台、1141815台、171776台。如此悬殊的差异,势必促成信息的知沟。

  虽有数据显示,近年来,农村大学生的数量上升明显,但另一则数据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清华大学2010级学生中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北京大学只有10%,而当年全国农村考生所占的比例是62%。也即,农村学生进入名校越来越难,社会流动机制相对越来越固化了。

  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曾说,“精英群体要从底层吸收精英才能保持活力。”故而,形成一套有利于学生平等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科学选拔考试机制才是根本。所谓欲求流之源者必浚其泉源。除了短期的倾斜政策,教育主管部门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教育落后的问题,从资金投入、政策引导上加大对教育落后地区的扶持。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