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高校专业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六成将减停招遭质疑

2011年11月28日 17:05 来源:青岛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其中有这样一条信息引起了热议——“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到停招。”

  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如何统计的?专业招生又依据什么?高校教师和学生如何看待这条信息?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就业率从何来?口径统一 官方统计

  提到“60%”这个比例,一些市民不禁要问,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如何得来的。

  青岛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告诉记者,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口径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每年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签约之后,都要在省毕业生就业网上签约,以便官方进行就业率的网上统计,科大毕业生就业率的数据皆来自山东省人社厅的官方统计。

  那么,“60%”是一个怎样的设置呢?就业指导中心的这位老师说,教育部对具体实施方案尚未做进一步通知,因此其出于怎样的考虑设置这样一个下限,就业指导中心暂不清楚。不过就青岛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来看,各个专业的就业率未有过低于60%的情况,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在省内也居于前列。

  招生依据啥?综合因素 动态比较

  《通知》中提出,“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到停招。”那么,高校专业招生依据什么?

  中国海洋大学招生办的一位老师表示,一个专业具体招多少学生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比如该专业的办学能力如何,能够容纳多少学生;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如何;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学生对这一专业的认同度是怎样的;结合学校发展战略而对专业设置进行的考虑等等。

  青岛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表示,一个专业招生多少依据很多因素,如果单从就业率这一因素分析的话,专业招生人数、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都会依据就业市场需求进行增减调整;但就业率是呈现动态变化的,招生时不会只看一个单一的数据。“我们有一个 ‘就业反馈制度’,要呈现就业率的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所谓‘纵向比较’指的是近5年、近7年的就业率变化,‘横向比较’则是和同种类高校同一专业就业率的对比。”他说,“招生时会参照 ‘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而不是某一两年的就业数据。”

  那么,《通知》下发后,学校招生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海大招生办的老师说,目前还未收到教育部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所以不好断言,但就业率只是专业招生依据中的一个方面。

  老师怎么看?60%太刚性 不应一刀切

  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 60%的专业,将会被“亮牌”警告甚至是罚下,那么高校教师对此持何种态度?

  海大教育系教师胡乐乐认为,“60%”这个数据比较“刚性”,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他举例说,有的专业就业率很低,可能确实是因为专业本身设置有问题,师资等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这样的专业的确需要大的整改,所以“60%”的设置可能对它是有效的;还有一些实践应用型专业,确实看重学生的就业率,那么“60%”的下限对这样的专业可能也适用;但是还有一些专业,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专业设置不应仅仅和就业率挂钩,单看“60%”这一数据太过草率,而是应该进行专业综合性评估。

  学生怎么看?60%比较靠谱 可作基准线

  面临就业的学生又作何反应?

  青岛大学大四学生小崔认为,“60%”可能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下限,因为很多专业就业率都能达到60%以上。“虽说一个专业招生不能只看就业率,但是如果某个专业的就业率连续两年都低于60%,就说明这个专业很有问题,应该减招。”她说,“如果在减招过程中,把一些问题改正了,就业率又上来了,那以后再考虑扩招也不是不可以。”

  青岛科技大学大三学生小杨也认为,“60%”是一个比较“靠谱”的基准线,有的学校不适合开某个专业却勉强开起来,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很容易“吃亏”,比如学不到什么东西、就不了业等。“如果有这么一个 ‘基准线’,学校设置专业和招生时就会慎重一些,学生的利益也能得到一定的保证。”她说。(记者 王沐源)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