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出台新规,要求每位辅导员必须通过手机、网络等途径对学生家长进行家访,并将进展情况纳入年终考核。此举在学生中引发热烈的讨论。
高校要求老师家访
记者在该校哲学院的公告中看到,校方要求每位辅导员、班主任老师从11月起深入学生家庭,通过手机、QQ群等方式建立与学生家长的直接沟通交流平台,每周必须通过电话、约谈等形式,访问5位以上的学生家长。
同时,公告中还要求辅导员建立学业困难、生活困难和有心理困惑学生的数据库,加大对这些学生的关注力度。每名学生干部也要在辅导员指导下,与数据库里的4名同学“结对子”帮扶,并与对口帮扶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保持定期沟通,配合家长掌握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进展情况纳入辅导员年终考核、优秀班集体评比的测量指标。
部分大学生很苦恼
部分大学生对校方此举表示支持,也有一些学生提出质疑。
该院大三本科生小周直言:“这让我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因为完全不知道老师会向家长说些什么?”小周说,父母身体不好,他平时总是报喜不报忧,如果老师把自己在校的真实情况反映给父母,比如交了女朋友、偶尔旷课等,父母肯定会平白为他牵挂操心,“我已成年,自己的事不想让父母再费心”。
女生小陈则表示,虽然自己成绩不错,但在校很少参加活动,“本来这不算个啥事,可如果老师对家长如实反映,父母肯定又要不停打电话来唠叨,这多烦人啊”。
据了解,“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被家长遥控”、“担心辅导员背后告‘黑状’”是这些学生担心的共同点。
老师担心影响师生关系
面对这项家访新规,该院老师均表示支持,但却也心存担忧。该院本科生辅导员程明梅认为,与家长保持联系非常有必要,能更好地提前对学生学业、心理等问题进行干预,也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基本情况,免去他们的担心。不过,她也担心:“辅导员平时工作压力就很大,再加上‘家访’,精力上恐难顾得上,更何况有些家长每天都很忙,与他们详细交流的时机很难把握。”
而研究生辅导员陈菲则担心,此举可能影响现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她表示,现在的大学生独立能力和自尊心都很强,与我们是“亦师亦友”平等尊重的关系,如果老师与家长经常联系,会使辅导员的角色“长辈化”,会不会造成与学生的沟通障碍?同时,有些家长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往往老师善意的提醒从他们的口中向孩子传达时,就变成了咆哮与责骂,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当然涉及学业预警和就业等重大问题时,还是有必要和家长沟通的”。
高校家访受家长欢迎
程明梅说,“家访”半个多月来,得到了大部分本科生家长的热烈欢迎与积极配合,并希望学校能将“家访”形成常态。不过令她感到尴尬的是,也有些家长过于紧张,接到电话后,不论她怎样解释,都认定“大学老师打来电话,说明孩子肯定是在学校犯了重大错误”,她每次都要费很大功夫才能让家长相信,这真的只是一次“普通的家访”。
而陈菲则表示,与本科生不同,研究生的家长们对“家访”虽然也很支持,但配合的程度却相对偏低,主要是由于语言障碍和文化水平、教育观念的差异,尤其是偏远农村的不少家长,对家校联合教育基本没概念,不少家长甚至对老师说:孩子已20多岁了,又是研究生,自己没啥文化,管不了,只有请老师多费心。
校方:大学家访比中学更必要
对此,该校哲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该校落实“两访两创”活动的创新。从前期家访中家长们的反应来看,高校老师“家访”比中学更有必要。
他说,此前该学院并未对辅导员“家访”进行硬性要求,多是当学生学业、心理出现重大问题时,才会与家长联系,而家长主动联系老师的情况则更少。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德育导师,他们对孩子的影响力要远超过老师,高校与中学不同,学生多是异地求学,且完全独立生活,要独自承担学业、人际交往以及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压力。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育与学生的家庭教育是相对脱节的,这对高校结合学生成长环境因材施教十分不利。
该负责人表示,从目前情况看,部分家长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观念相对淡薄,认为将孩子送入大学后,自己也能松口气了,个别家长甚至不太配合老师的“家访”,高等教育的“家校合作”模式依然任重而道远。 ( 楚天金报 记者赵飞 通讯员卫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