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2008年制定入学门槛,正式在校生要在淘宝上店铺信誉达到4钻,或月收入8000元才有可能进入。该校负责人介绍,创业学院对学生的评价以创业业绩为主要衡量标准。据统计,该校创业人数占在校生比例已达15%。创业学院第一批学员中,实体创业7人,其余都从事电子商务。(12月4日《新京报》)
犹记得几年前,此事甫一曝出,便引来热议一片。如今,再次进入舆论视野,也算一种周期性反思吧。数年之后,那群年轻人的梦想可曾枯萎?围观者的各色讨论是否已见对错?乃至,此类教育模式,可曾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疑问多多,推着媒体与社会,展开又一次梳理。
仅参照数字指标,“创业学院”俨然成绩斐然:“大学二年级时,班级人均月收入已达5000元”。对一所职校,你还能要求更多吗?诚然,就个体而论,财富不等于成功;但就校方而言,协助学生生存和致富,却是可以看见的业绩——前提是,同学们此刻的“创富力”,可长久、可持续,可超越一时荣耀,直至内化成一种营商素养。
那么,“淘宝卖家”,是一份可以稳赚终生的职业吗?投资学常识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所谓“创业”更当如此。以此量之,“创业学院”的症结一目了然:太过依赖一种单一、极端的路径,低门槛却高风险。在电商前景不明、淘宝公司走向未知的节点,“淘宝大学”所教所授,与其说是能力与勇气,不如理解为短视和投机。笃信“捞一笔是一笔”,而后“创业”被极大简化,最终成为一场赌徒的狂欢,校方设局、学生下注……
也许,“淘宝卖家”只是过渡阶段,是学生累积资本的权宜选择。未来终将转型?但,“创业学院”的毕业生,真具备从容“转身”的能力?当年学院所灌输的知识,几乎无一例外都围绕着“淘宝网”展开。藉此,或许可铸就优秀的“淘宝卖家”,却绝难培养出真正的“创业者”。“营商”是门系统科学,非简单实践就可通盘熟稔。义乌工商学院的误区在于,太过迷信那种能快出成绩的“赚钱模式”,而缺乏对学生长远负责的真诚。
终究,考量教育的成败,要超脱那些冰冷的数字。但试问,在数字之外,“淘宝大学”还有什么?在“淘宝卖家”之外,“创业学院”走出的致富者,还剩下多少?(然玉)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