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出国留学不归,一般人们只觉得它是一种令人惋惜的人才流失,没有太关注这些人“一走了之”后的善后问题。但近日太原理工大学发布的一则“开除103名出国逾期不归教师”的公告,则让人直面这个比“留学不归”更严重的问题。(12月27日《山东商报》)
对很多人出国留学不归我们并不陌生。今年8月份发布的《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1)》显示,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9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的总数为162.0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的总数为49.74万人。也就是说,至少有七成人“学不归”。
按太原理工的说法,这些老师大多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距今已有二三十年,现在才对其岗位去留予以定夺。那是否意味着,这些人待在海外几十年其薪资、编制福利照拿不误呢?尤其是其中那部分公费委派的,是否意味着不但要用纳税人的钱送其出国,还要为其支付二三十年的吃空饷费用?显然,此事揭示出对公职人员出国留学不归的善后层面的巨大漏洞,而且还只是“冰山一角”。全国高校中还有多少这种几十年后才“黜职”的出国不归者?这样的吃空饷该要蚕食多少公共财政?
对出国留学逾期不归的历史呆坏账,应该来一个系统、有序的“大清算”,该劝归的劝归,劝归无效的应及时开除,以把有限的岗位和财政拨款用到刀刃上,让后来人有施展才能的空间。(王艳春)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