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山村教师31年划小木船接送学生上下学(图)

2011年12月29日 17:3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山村教师31年划小木船接送学生上下学(图)
邹国梁在划船送孩子们去上学(12月22日摄)。 胡晨欢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近日,一段名为《船工教师摆渡30年 撑起山里娃读书梦》的网络视频在各大网站和微博上被迅速转发。视频里讲述的是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东山镇清湖小学的山村教师邹国梁31年如一日,甘做孩子们的摆渡船工,每天用自家的小木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的故事。

  不到三天,这段不到五分钟的视频就有高达数十万的点击量,无数网友为之感动。网友们给邹国梁老师留下这样的评价:“邹老师的小船撑起了孩子们的读书梦想,也摇出了他们的美好未来。”

  船工 教师 炊事员——邹国梁的“三重身份”

  上犹县地处江西南部,因水力资源丰富,该县自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了水电的梯级开发。1980年,当地南河水电站建成蓄水,南河湖由此形成。邹国梁家所在的清湖村新立、良滩下两个自然村因此也变成了四面环水的孤岛,岛内70多户村民出门只得乘船。

  清湖小学就坐落在邹国梁家对岸的山坡上,负责接收附近几个自然村的孩子就读。从1972年开始担任民办教师开始,55岁的邹国梁老师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的35个春秋。

  在孩子们眼里,邹国梁是他们早晚的船工。每天清晨,村里没人接送的大小孩子们便陆续来到邹老师家,凑齐人数后,邹国梁便会带领他们来到渡口,将他们逐个抱上船,并规定孩子们只能待在自己的地方不能动。邹国梁是个游泳的好手,但是对待孩子的安全,他从不打马虎眼。在他的船上,始终会放着大小不一、用汽车内胎做成的“救生圈”,孩子们上了船,邹国梁就用绳子把孩子们绑在救生圈上。

  在孩子们眼里,邹国梁又是他们上下午的老师。虽然在面对记者镜头时,邹国梁总是说不好,但是只要站在三尺讲台旁,邹老师总是神采飞扬、侃侃而谈。邹国梁不仅是孩子们的数学老师,还是他们的音乐老师、美术老师、体育老师。

  在孩子们眼里,邹国梁还是他们中午的炊事员,甚至保姆。学校有住校生时,邹国梁住在学校,与孩子们同吃同住;没有住校生,他中午为孩子们热饭热菜。如今有了爱心午餐,他下了课就忙着洗菜做饭,定期还叫爱人为学校砍柴火。

  网友“扬帆”写道:“粗略计算,31年,邹老师接送孩子两万八千多次、一万四千多公里水路。这一桨一桨,划出的是老师对孩子的爱,向邹老师这样的乡村老师致敬!”

  蛙声 桨声 读书声——邹国梁的“无悔人生”

  “园不在大,有苗则成;薪不在高,有用则行。虽是村小,吾宜安心。窗后崇山绿,门前溪水清。白天童相趣,夜晚蛙催眠。可以修身心,陶性情。无声色诱惑,无名利纷争。寒暑染白发,桃李报阳春。与人云:无怨无悔!”在学校的黑板上,与邹国梁同事多年的周茂来用自己创作的《园丁铭》来总结他们的教育人生。

  1997年,邹国梁在担任民办教师25年之后终于转为正式老师,工资一下子从80元提高到200多元。为了庆祝这件大喜事,邹国梁请全校老师吃了顿饭。“做这个老师是值得的,你看,在这几十年里,我工资加得那么‘勤’,现在都已经是200多块钱了,我是感到很满足。”邹国梁说。

  “刚当民办教师的时候,工资很低,只有13块5,就只够买二十来斤肉。”邹国梁告诉记者,1982年那会,村里有些人到山上去伐木头或者背木头,一天的工资就可以抵他一个月的工资,当时心里就很不平衡。在最为艰难的上世纪90年代,村里许多人外出打工,赚钱后要么迁出小岛、要么建起了两三层楼房,自己家还是村里最差的房子,因为没有自家的厨房,邹国梁一家只得借用弟弟家的厨房烧饭。

  眼看家中窘境,邹国梁也曾几度想过出去打工。然而,眼看着学校的老师来一个走一个,留下来的孩子又往往是家庭条件最困难、最无助的,邹国梁说什么也下不了这个狠心。

  最艰难的时候,妻子罗石香成了邹国梁最坚定的支持者。除了完全包下家里的家务、田里的农活,任劳任怨的罗石香还通过种菜、砍柴、扎竹扫帚等等办法赚钱,贴补家用。“没有办法,我们这里本来老师就很少,他又愿意去教书,愿意跟孩子们在一起,我就说困难一点也没关系嘛,让他去教嘛!”由于长年的辛苦劳作,罗石香体弱多病,说话很轻。

  2002年春天,邹国梁读初中的儿子突然患病,被检查出是先天性心脏内膜炎。由于当时学校就剩他一个老师,邹国梁白天上课、晚上才能赶去医院照顾儿子。不幸的是,儿子不久就离开了人世。每次提起儿子,邹国梁就止不住眼中的泪水。

  从民办教师到转为正式老师、从200多个孩子到现在仅剩7个、从最初的猪圈校舍到如今两层楼的教室,邹国梁一辈子只待过这一个学校。如今清湖小学一年比一年冷清,然而,对于邹国梁与周茂来这两位年过半百、头发几乎全白的老教师来说,他们守得住这份寂寞、他们无怨无悔。

  山区 库区 革命老区——谁来延续山里娃的“读书梦”?

  邹国梁清楚地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清湖小学还留有200多名学生,十几个老师。然而,2002年,头戴山区县、库区县、革命老区县“三顶帽子”的上犹县开始调整中小学布局之后,清湖小学就变成了村小,学生数逐年减少,如今只剩下他们两位老师,7个学生。

  记者从当地教育局了解到,经过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全县像清湖小学这样的教学点如今已经只剩下64个,由于大多数教学点地处边远山区,办学条件十分简陋。每个教学点只有1至2名教师,且年龄大多数都在50岁以上,他们往往任务繁重,身兼数“职”。

  沿湖中心小学校长邹国辉说,这些教学点偏远简陋,但却好比是“普九”最末端的毛细血管,一旦断血,则可能意味着生源的永久流失。“这些教学点的学生基本上是那些没有条件搬出山区的贫困家庭的孩子,因此这几十所教学点应该保留,因为这些孩子是最需要接受教育的。”

  记者在清湖小学发现,学校没有因为冷清了变得松散,相反,由于两位老教师的精心守护下,这些山村的孩子不但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健康和人身安全也得到了保障。邹国梁的学生、如今已经大学毕业的邹国建说:“如果没有邹老师,不要说读大学,就连小学我也读不了。”

  “其实,像我们这种边远山区、库区,更需要像邹国梁和周茂来这样能够甘耐寂寞、默默奉献的老师!”邹国辉说,“现在的年轻教师大部分都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真不知道,过几年等这些老教师都退休了,谁还愿意来接他们的班,去延续山村孩子们的‘读书梦’?” (温美良、胡晨欢)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姚培硕】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