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要给孩子一个梦想
市里一家民办中学邀请我作一个文学讲座,开车来接我的是该校的创办人兼校长。我们一路走一路聊,听说学校组织了文学、美术、音乐、小发明、演讲等许多兴趣小组,我大感意外。要知道,该学校办的是高中,如今许多高中为了高考升学率,双休日都在补课,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将学生“钉”在课本上,哪里会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呢?我问校长为何如此做,这位做过三十多年语文老师的校长说:真正的教育要给孩子一个梦想,我不过是尽了一个校长的本分。
“真正的教育要给孩子一个梦想”,这是一位民办学校校长的认识,在我看来,这种观念充分反映了教育的本质。人其实都有着自己的潜力,有的擅于用文字表达,有的对色彩和线条特别敏感,有的长于理论思维,有的动手能力非常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应该想方设法开掘、激活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朝着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教育中得到最大益处,社会也才可能拥有五彩缤纷的人才。
对于怎样教育学生,中国古代其实有很多优秀的教育理念,所谓“因材施教”,就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施以个性教育的意思。然而,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我们确立的教育目的不再是培养健全的、合格的人,而变成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都是按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设立的,至于个人的爱好、趣味、专长,对不起,我们的教育没有细致呵护的那份闲情逸致。这样的教育模式培养的人干点一般的活当然没问题,比如坐上主席台,肯定也可以说几句白开水式的话;站在讲桌旁,一定也可以给学生说出个一二三四;坐在工厂的机器旁,也晓得根据产品说明书按按纽,但他们没有个性、没有情趣、没有创新精神,很难取得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成就。
也许有人会说:教育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健全、充满活力的人,而不是着眼于培养“人才”,很容易导致人才匮乏和人的钻研精神的流失。此种观念表面上看非常有道理,其实大谬不然。人的兴趣爱好是各种各样的,你喜欢写作,我可能偏爱发明创造,他也许对做律师情有独钟,这在客观上会形成一个平衡机制,使社会上什么人才都有。退一万步说,就算人的才华的自由发展导致人才结构不合理,我们还可以通过某些特殊政策去引导人们选择“冷门”专业,形成人才的动态平衡。至于说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会导致学生钻研精神的流失,更是杞人忧天了。一个人要成为人才,确实需要钻研,但钻研有主动钻研、被动钻研之分,所谓主动钻研,就是基于兴趣、爱好、荣誉感的钻研;所谓被动钻研,就是为生存而进行的钻研。无数事实证明:主动钻研比被动钻研效率更高,更能持久,也更便激发人的创新热情。
给学生一个梦想,让他们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成为健全的公民和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才,这是一件并不难做的事,但在浮躁的当下,这种简单的事情又有多少人肯动手去做呢?(游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