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某县政府仿效大学生村官考试招聘企官遭批
不久前,山西省某县委、县政府仿照大学生村官的做法,面向全国公开招聘100名大专以上学历、30周岁以内的高校毕业生到该县的中小企业担任“企官”,以推动该县的经济转型和发展。这些“企官”与县政府签订聘用合同,由地方财政承担其工资,同时享受企业的奖金、福利。3年后,可根据个人和企业双方的意愿决定去留,留下来则签订企业聘用合同。如果在企业服务满3年,在县里选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可享受加分待遇。
这实际上和贷款补贴、税费减免、土地出让金优惠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只不过这次搞的是人才补贴。
作为地方政府、基层党组织,是怎么知道具体的某个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可能知道什么样的人能够满足这个具体企业的特定需要?企业需要的人才能够靠笔试、面试这种方式选拔出来吗?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唯一的答案。只有企业自己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只有企业自己才可能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它真正需要的。企业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只能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中慢慢成长起来,这些人才的才能也只有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中才能够显露出来,岂是试卷、组织部的干部或专家能问出来的。我们这个社会管理层的一些人对考试的迷恋已经到了“控”的地步。
至于中小企业需要人才而大学生都挤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的问题,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解决大学生供给过剩和如何激活中国经济活力、源源不断地创造出就业岗位的问题。如果上大学的投入和产出极不匹配的问题解决不了,如果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解决不了,如果大学生的产量超出了中国经济能够吸纳的数量,如果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摆脱依靠投资驱动的模式……大学生失业的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即使大学生们在巨大的生存压力和事业单位聘用时加分政策的感召下蜂拥而至,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何尝不是一种浪费呢?蜂拥而至和人尽其才不是一回事。企业对大学生的“需要”和“需求”也不是一回事,我们都需要豪华轿车,但汽车制造商绝对不会根据这种需要安排生产,因为这不是“需求”。
一个地方政府应该如何去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呢?毫无疑问,就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尽可能良好的环境,尽可能良好的制度环境,而不是直接去刺激地方经济,直接在微观层面上进行干预,更不是自己赤膊上阵揠苗助长。
怎样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环境呢?我以为,能够保证企业之间公平竞争的,不论其是什么所有制;不存在行政垄断,不论其是否穿着自然垄断的马甲;产权和契约能够得到法律无差别的、稳定的和强有力的保护的,而非根据与地方政府协调能力的大小起伏不定;低税的、企业家不用去参加没有没完没了的各种检查评比的经济环境,才是良好的环境。经济活动就像是蘑菇,只要环境适合,就自然会生长出来。而现在是管制有余,管理不足。当干预演变为干扰,就会越管越乱。
一些地方的“管理层”,管理地方经济几十年了,搞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也30多年了,为什么还是不得要领?没有政治领域的改革,管理层的权力得不到“股东”、特别是普通民众这样的“散户们”的制约,管理者怎么可能学会妥善地管理一方经济呢?
笔者希望,不要再把企官的做法当做经验去推广了;2012年,不要再对考试过度迷恋。(卫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