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挂钩评优”过于功利化
北京市卫生局表示,各高校要把无偿献血工作纳入对学校各部门、社团组织以及师生个人等评优考核指标。同时,各高校要建立健全无偿献血组织领导机构,安排专人负责,确保无偿献血工作顺利开展。(1月30日《京华时报》)
张三家的事儿,李四其实管不着,即便李四想插足,张三家也未必会唯命是从。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无偿献血情况将与师生评优挂钩”的规定居然出自北京市卫生局,的确也有手伸得过长之嫌。高校师生评优,当然得教育部门说了算。不过,卫生局插手教育家务,也确也有其难处与苦衷。
君不见,北京市血情提示栏显示,不仅血库整体情况并不容乐观,四种血型更是纷纷“告急”。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卫生局主管的医疗机构来说,无论医疗机构的水平再高,也无论医生再敬业,医术再高明,一旦缺了“血”这一生命之源,手术之类的医疗服务无疑都瘫痪。假如因为血源“告急”而影响了治病救人,显然卫生部门将难辞其咎。卫生局使出浑身解术来规避“血荒”,为血源开源,也未尝不是尽职尽责之举。
至于为何打起了高校师生的算盘,其实也不意外。事实上,对各地血库来说,高校师生尤其是学生,从来都是献血的主力军。这一点,从各地血库每到学生放假便纷纷告急,血荒总与学生放假形影相随就能看出。既然如此,血源亮起了红灯,首先想到向献血主力军求援,并寄望通过建立一定机制来保障献血者与血源的长期稳定性,也是很自然的。
希望血源的供给能够长期稳定,可以理解,但因此便将无偿献血与高校师生的评优挂起钩来,却有意无意中给原本应自愿的无偿献血行为附加了强制性,尤其当无偿献血居然和评优这样的功利化因素搅在了一起时,更难免引发出公众的不满与质疑,甚至激发出逆反心理。
所以说血源开源,其实也需开之有道,而不能不择手段。具体而言,鼓励高校师生献血固然不错,但因此便与评优挂钩,将无偿献血功利化,却多少有些不妥,甚至是对无偿献血行为的一种异化。
无偿献血可以换取功利化的补偿,已然是对无偿献血规则的破坏,甚至是对无偿献血人群意愿的玷污,而这恐怕将打消一些人无偿献血的愿望与动力。鼓励无偿献血,其实未必需要功利刺激,而是需要对于献血者的尊重并增加与献血者精神层面的互动。唯此,才能真正形成无偿献血的良性激励机制。(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