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课标亟待突破师资瓶颈
今秋新学年,新课标将正式启用,中小学生预计最快今年9月就能用上修订后的新教材。被媒体关注的新课标亮点有:五到六年级能用毛笔写楷书,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增加16篇,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2月2日《重庆晚报》)其实,结构的完善和设想的完美,都不能保证实施的必然成功,要顺利实施新课标,除了考核、评估体系的改革必须同步跟进,还必须突破师资的瓶颈制约。
要五到六年级的学生能用毛笔写楷书,老师自己会吗?要学生读完400万字的课外读物,老师自己读吗?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老师应付得了吗?笔者就是老师出身,从事过教育行政工作,此后也一直没有离开过讲坛,尤其是实施教师招聘以后,接触了不少参加应聘考试的准教师,在我看来,要实施新课标,教师素质的瓶颈制约相当严重。
首先是顶层设计有问题,优秀的高中毕业生选择读师范的越来越少。师范这一教育的母机,一旦没有优质的原料,就不要希望它能提供数量足够的优秀师资。没有优秀的师资,就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这不仅仅导致了教育自身的恶性循环,也影响了其他人才的培养。
师范院校的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尤其是师德教育亟待加强。现在很多师范毕业生在面试时谈到职业选择,乐于一提的,就是工作比较稳定,收入也不错,很少谈及任教学科对于学生成长、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意义;问及师生冲突如何解决,想到的总是自己的脸面,自己不能在学生面前下不了台,很少能想到学生的心境,想到学生可能会有恐惧与慌乱。教师基本功也很不扎实,板书会把基本的笔顺都写错,歪歪扭扭就更不用说了。知识面相当狭窄,对时政也不关心。但每年都有成批这样的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因为整体素质普遍如此。
师德师风问题颇多,教师的美好形象亟待重塑。长期的应试教育,惟成绩是问,误导了学生,也误导了教师。既然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那么,能提高学生成绩的老师就是好老师。爱护学生,简化成不择手段地逼学生做题。既然业绩和效益,都取决于学生的成绩。于是,竞争也趋于恶性,同事间的合作少了,同行间的探讨少了,形而上的志向与追求,显得奢侈甚至可笑。实行了绩效工资,又多了懈怠敷衍的现象。必须承认,优秀的老师仍然不少,高尚的师德仍然为人尊敬;但只要听听学生背后如何议论老师,就该知道,要绝大多数的老师都能胜任新课标的要求,实在无法让人乐观。
新课标的正式启用,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新希望。实施新课标,需要新的师资质量,需要新的教师状态,需要新的师德师风,阻碍在这里,希望也在这里。慕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