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教师帮留守儿童出书奔波求经费 求读者慎怜悯
留守儿童出书季
杨元松,贵州省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语文教师,26个留守儿童的班主任。
这些孩子大多送走了自己去远方打工的父母,独自或者是在爷爷奶奶叔伯亲戚的扶持下照顾家中的田地,牲畜。
2009年秋天,贵州大旱,饮水都成问题,孩子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他们坦然接受,偶尔抱怨,但是依然热爱自己的生活。
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杨元松要求孩子们每天写日记。这本来是个再平常不过的教学活动,但,在那一篇篇日记中,他了解到孩子们的快乐和烦恼,坚强和困惑,乐观和坦然,并深受感动。
但他无能为力,于是决心把这些故事,告诉那些不知道的人们。同时,也是实现对孩子们的承诺:我能把你们的日记出成书,你们就要相信自己能够考上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囿于现实,这些孩子从来不敢奢望山外面的生活和自己哪怕有一丝关联。
出版商、出版社、企业、“暴发户”、政府,为了寻求出版经费,杨元松屡屡碰壁。历尽周折后,山村教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承诺。但他并不希望,人们用可怜的眼光去俯视孩子们的窘迫,因为这些孩子懂得爱,懂得坚强,更懂得感恩。
如同一面镜子,这些日记,还照出了都市中的浮躁、虚荣和不快乐。抑或,它们将唤醒我们最缺失但最需要的内心富有,教给我们如何去爱,去感恩,如何学会坚强,告诉我们我们为何总是闷闷不乐。
“在故乡的山峦中守望”
一位山村教师与26名留守儿童的美丽约定
自从出了书,贵州省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的几个孩子,就成了其他同学的羡慕对象。
“我们去他们家里拍照,其他孩子都围在周围,眼巴巴地看。”杨元松说。
杨元松是毛草坪小学的老师,主要教语文,但也上体育课、音乐课。这所公办村小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但只有8位老师。为此,老师们不得不身兼数职。
1月,取材于26名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中国留守儿童日记》出版。杨元松终于完成了给学生们许下的承诺。
这些从小生活在深山里的孩子,五年前才看上电视。在电视里,孩子们看到了从未看到过的奥运冠军、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不过,孩子们并不认为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家里很穷,每天上学我都饿着肚子回家。”“不要再吃了,再吃明天就不够了。”在日记里,孩子们写道。很多时候,他们囿于现实,收起梦想——甚至不相信,自己能考上初中、高中。
“我能把他们的日记变成书,他们就会相信自己能够考上高中,甚至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杨元松说,他要让孩子们相信,“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到。”
不过,杨元松并不希望看到书的人,去怜悯这些孩子,“即使要为他们修路铺桥,也是我们背后的秘密。”
“怜悯与同情是慎用的情感,因为其中夹杂着些许不尊重,即使这种不尊重是隐形的,但其确实存在。”书评人成因因说。
《日记》的编辑孙文霞,则将出版此书当做“做过的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因为这本书,社会将认识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真实面貌;因为这本书,有二十几个孩子继续自己的学业;因为这本书,将有无数的城市成人和孩子懂得爱,懂得感恩,懂得坚强。它让我获得了内心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