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试行新校规打造标准男女 男生阳刚女生秀慧
男孩子说话细声细气,忸怩作态;女生变得大大咧咧,粗犷泼辣,越来越多的孩子“中性化”。老师称,这是性别教育的缺失。为了让男生“更像个男子汉”,女孩更具有淑女气质,郑州十八中近日试行了新校规——28条“阳刚男生”标准,20条“秀慧女生”标准,并评出了22名“阳刚男生”、22名“秀慧女生”。(2月28日《河南商报》)一些人认为当前社会男生中性化、女性化,对学生进行性别教育是应该的;也有家长称不希望看到没有个性的孩子。
制定性别标准
是念性别教育的歪经
尽管电视里可以“快男不男”、“超女不女”,但谁也不希望自家孩子一觉醒来男女不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抛开“中性”美不美的争议不说,郑州校方的做法起码深得父母心,也是学校性别教育责任的题中之义。
女生要淑女,男生要阳刚。这个目标似乎没什么问题。但目的正义不等于程序正义,就好比同样为了考高分,三更灯火五更鸡可以,小抄夹带恐怕就不行。郑州十八中制定了28条男生德育教育标准和德育规范、20条女生德育教育标准和德育规范,并每年每班评出一名“阳刚男生”和一名“秀慧女生”。但问题是,“阳刚”只是个“气场”,说得直白点是外在的东西,古惑仔很阳刚,打架斗殴、耍枪弄棍,加勒比海盗很爷们,烧杀抢掠、野蛮生存;而“秀慧”则是个内在的东西,属于性格层面,女孩子个个秀外慧中、温良恭俭让,这在“三寸金莲”年代倒是最有市场。
孩子又不是金刚葫芦娃,阳刚不阳刚、秀慧不秀慧,很多时候也不是他们自己说了算。譬如,此前有研究表明,丹麦科学家综合了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61份研究报告,发现世界男子的精子密度比1940年下降了50%,罪魁祸首就是环境荷尔蒙物质对人体激素的长期慢性干扰,如日化中常见的多氯联苯、滴滴涕和二恶英等——换言之,阳刚丢了,跟男人的后天努力与否并不是唯一对应的关系。另一方面,阳刚或者秀慧,小时候不做要求,到了高中临时抱佛脚,就算把规章背得比自己的名字还熟,也难有作用。上海某中心城区教育局的数据显示,在职小学教师中女教师与男教师的数量比达到近6比1,幼儿园的男教师更是凤毛麟角。教师性别失衡,却要求被教育者性别认同平衡,这个道理多少有些拧巴。
回到郑州校方的新规上来,譬如“阳刚男生”的标准有“不耍贫嘴不骂不闹”,而“秀慧女生”的标准有“不与男生追骂打闹”——中学生,不打不闹、不玩不笑,把“三八线”从课桌上搬到生活中来,这果真是我们希望的人本教育?这样的规定,让人联想起这些年来的诸多雷人校规:譬如学生不准看湖南卫视、晚上要唱红歌、不买几套学生装不让考试、发型要有统一标准……学校毕竟不是批量生产的流水线,罗素早就有言,“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刀削馒头般“制造”整齐划一的“阳刚或秀慧ISO”,还不如让学生指灯发誓此生只做猛男或淑女。性别教育,还是摆好谱子再唱歌。其实,不是每个男生都要那么阳刚,也不是每个女生都要那么秀慧,在秩序与纲纪的框架内,有本真、有个性,不仅更有辨识度,不至于总是成为烘托红花的那一枚枚面目模糊的绿叶——更容易在这个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世界找准自己的坐标系。(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