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争议升级 花上万元读国学班值不值?
弘扬国学的声音,在过去20年从未停止。今年两会期间,多位委员、代表提出有关国学的提案和建议,甚至将国学与“公车改革”等现实问题相关联。
叶青说,十年坚持推车改源于国学。作为湖北孔子学术研究会顾问,叶青说研究国学让自己活得很轻松,他把自己对国学的领悟归纳为三句话:知足常乐;吃亏是福;忍小谋大。不论将来当不当官,是不是人大代表都要把车改推下去。这是他最大的理想。
然而,对国学教育的质疑之声也在两会期间响起。人大代表彭富春公开表态称,“背诵《三字经》毒害青少年心灵”;政协委员刘大钧认为,国学班收费太高,“国学热”不如说是以国学为名的“挣钱热”。
围绕着国学教育的争议由此升级。
-三问国学
1
毒害青少年心灵?
让孩子死背《三字经》不科学
对于现在有的学校、家长让孩子读背《三字经》、《弟子规》的做法,我持坚决反对意见。说严重点,我认为这是毒害青少年心灵。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彭富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储朝晖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认为《三字经》毒害青少年心灵的想法站不住脚。
但同时储朝晖表示,要求孩子背或记《三字经》,这种方法不科学。孩子感兴趣,家长可以引导,但超过一定限度,对孩子的发展不利。他进一步指出,不能一开口就讲中国传统文化,全世界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都应该接触了解。近代以来,我们实际上没有了绝对的中式或西式教育。因此,我们不应只要求孩子接触“三三千千”(即《三字经》、《诗三百》、《千家诗》、《千字文》)一类东西。
2
幼儿教育推广国学?
传统文化作用经过历史检验
现在幼儿园、小学都在学外语,这是不对的,母语都还没学好,就学外语,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教学!在幼儿园、小学这个黄金时段,孩子们应当学习母语、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孔子学会副会长凌孜
储朝晖表示,现有的学校教育,已经让学生负担很重。目前,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内容太单一、太枯燥,教学标准也太单一,导致孩子没有很好的发展。如果学校里再强行加入一些其他内容,亦对学生发展不利。学校里应该形成多样的、可以选择的环境,让孩子自行选择。但是反对在幼儿园进行外语教学,而是完全倒向传统教育的观点,“就走到另外一个极端”。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刘东表示,亚洲四小虎,凡是有中国文化的地方,传统文化并不影响经济的发展,人的道德品质维持了较高水准。而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道德的滑坡,“传统文化难道比地沟油更有害吗?”古代的蒙学,对于约束孩子的行为是经过历史检验的。
3
国学班收费过高?
关键问题是讲课水平是否够
国学班收费太高,参加一期要上万,不能使一般的老百姓受益!“国学热”不如说是以国学为名的“挣钱热”,真正能普及国学、弘扬国学,绝对不是用这种国学班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
@全国政协委员刘大钧
在谈及现今国学班高昂的价格时,刘东表示,此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首先要关注国学热出现的原因。大家愿意花钱去听国学讲座、上国学班,这种热情折射了大众对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不满,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渴望。这种渴望为商业所利用,就出现了各种“国学班”。另外,这种商业行为客观上又推涨了国学,但在推动过程中,它们所推广的东西又与学术上的严肃研究有差距,因此就出现了“博士生声讨于丹”这样的事件。商业和国学热,类似鸡与蛋的问题。商业推涨了国学,而国学热又促生了商机。但总体而言,好的方面居多。
刘东说,问题关键不在于收费高,而在于价值不对等。“假如你花一万元看一场酒吧歌手的演出,我们也许会觉得贵,但如果是帕瓦罗蒂呢?问题在于讲课的人,水平是否够。”
刘东说,他三岁女儿上幼儿园小托班。班上老师就给了家长很大的压力,说全班孩子都会背《三字经》,唯独父亲是国学院教授的孩子不会。“但我觉得没关系,因为老师本身也不合格,她也不能将《三字经》讲清楚。”
-网络调查
半数网友
认可《三字经》
南方日报联合腾讯新闻就此问题发起名为“怎样看待代表称《三字经》毒害青少年心灵”的网络投票。截至昨日22时,投票数据显示,持赞同态度,认为《三字经》“完全跟不上时代发展,毫无用处”的网友占11.8%;持反对态度,认为“背《三字经》有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占51.21%;态度两可,认为“没用处倒也无害”的占37%。
@沙漠古驼转播:早应该全国推行,中国传统文化已中断近40余年了,也该传承传承了。不要再让不良的文化毒害下一代了。
@茗华转播:文化是需要辨别的,只有看多了才会知道好坏,没有辨别地只给你一个思想,或一种文化,那才是真正的毒害。
@鲁国平:有一次一个家长提问,说让孩子读《三字经》,孩子不肯,您看怎么办?我说我为你的孩子鼓掌。《三字经》是什么?放了三聚氰胺的三鹿奶粉叫《三字经》。马上就有人在网上批判我,说《三字经》里面还是有大量的优秀文化传统!我说你去化验三鹿奶粉,绝大部分还是牛奶。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钟健
专题:2012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