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委员会背后的制度善意
家长委员会背后的制度善意
近日,《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出台,力主推动成立家长委员会。家委会可以参与学校管理,对事关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家委会要向家长通报学校近期的重要工作和准备采取的重要举措,听取并转达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往往处于一种各说各话的状态。家长对学校教育知之甚少,教师对家庭教育鲜有问津。学生们则在夹缝中,不堪重负。而家长委员会的成立,架设了沟通断裂的桥梁,有助于多元主体形成合力,扩大教育的社会参与。
一是健全利益表达渠道,实现家校之间的良性互动。以课业负担繁重这一“老大难”为例,在竞争性的教育机制下,“填鸭”也好,“题海战术”也罢,老师们迫不得已,学生们苦不堪言;而家长更是左右为难,一方面心疼孩子,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家长委员会的成立,则有助于打捞家长们“沉默的声音”,汇聚民意,要求教师们提高课业质量,减少作业容量,将“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丰富教育载体,实现教育创新。在传统模式中,课堂教学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舞台”,缺乏多样面孔和新鲜血液。家长委员会的设置,既可以让家长们走进教室,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又可以利用家长的社会关系网络,为孩子们的社会实践提供机会和平台,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三是积极发挥自治组织力量,提升家长的综合素质。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见,家长的素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家长委员会这一自治组织平台,家长们在频繁的社会互动中交流教育经验,取长补短、互济互助,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孩子的成长。
然而,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都不可避免地与老百姓的舆情民意发生碰撞。公众的纠结点,显然并不在于制度设计的内容本身,而是担心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一如网友所言,如果教师找几个关系好的学生家长成立家长委员会,利益诉求无从谈起,监督更是“一纸空文”,家长委员会也就被掏空了意义。
因此,家长委员会的运行,一定要严格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遵循一定的民主程序,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选举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在校学生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只有这样,家长委员会背后的制度善意和公共情怀,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