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校长:人才培养比选拔更重要(图)
【核心观点】实际上,人才培养比选拔更重要。如果说选拔人才是筛选出好种子,而让好种子生长得更好,才是大学的真正任务。大学的当务之急并不是用什么方式选拔人才,或者挑选什么样的人才,而是探索一套符合规律的人才培养方式。
每年高校的自主招生,都将公众的视线聚焦于高招制度乃至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
很多人在呼吁改革高考制度。这是一件涉及面广、敏感度高,必须慎之又慎的事情。但慎重不等于什么都不做,对于看惯了的缺点,就应该逐步改进。比如,高考录取的明显缺点是按总分排队,它抹杀了不同学生的学习特长和不同专业的学习要求,而且总分排队助长了所谓的“掐尖大战”。
自主招生考试是在目前高考大框架下的一个补充手段,是慎重的改革探索。今年,南开大学退出了“北约”联盟,源于我们想配合本校的教学改革,在招生环节上作一些契合学校特色的探索。比如,我们尝试在现行多科考试的框架下力争发现不同的“尖”,并在考生特长与专业学习要求相匹配的前提下给予加分,试图形成尊重特长和尊重专业统一的价值取向。今后还可以更灵活,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在一定的必选科目之外增加选考科目,比如“五科”中选“三科”,由学生自己选。
现在媒体常常把自主招生和偏才怪才联系在一起。我认为偏才怪才是极少数,否则就不偏也不怪了,对他们可以通过其他特殊渠道录取,而不是在公开招考上设置优惠。
自主招生考试不是为了选拔个别的偏才怪才。如果在考试中太注重偏才或怪才,可能会对中学形成“指挥棒”效应。人才培养往“偏”或“怪”的方向发展,不是正确的导向,从长远看,全面发展、特色鲜明的学生更有潜力。
实际上,人才培养比选拔更重要。如果说选拔人才是筛选出好种子,而让好种子生长得更好,才是大学的真正任务。大学的当务之急并不是用什么方式选拔人才,或者挑选什么样的人才,而是探索一套符合规律的人才培养方式。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的大学教育有着很深的工业化思维烙印。我们往往把培养人才与工业上的“塑造”或“加工”看作一回事,而正确的教育理念应该是让学生像植物一样生长,不是“被塑造”或“被加工”。
数学大师陈省身曾说,大师是冒出来的。钱学森先生也曾感叹,这么多年都没有冒出杰出人才。他们用的都是“冒”这个字。有人把办尖子班的做法和应试教育的方法延伸到大学来,是不得要义的。就个人而言,我不知道哪个科学家是从尖子班培养出来的。
“冒”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我们必须拓展学生主动学习、主动选择、主动参与的空间,不仅要指导,更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是“冒”出人才的必要条件。
杰出人才的培养不单纯是大学的任务,中小学尤其是高中,要跟大学互动起来。我们一起来探索杰出人才的培养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情,把环境营造好。
要不拘一格“冒”人才,需要实现教育的转型,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我们要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发展素质教育的理论,在人才培养上能够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不必什么都跟在外国优秀大学后面亦步亦趋。(南开大学校长 龚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