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食堂限价,不如考虑直补学生
目前大学伙食补贴的做法,不足之处是容易产生低效和克扣现象等弊端,不妨借鉴一些企业和机关的做法,直接发给学生本人
北京市教委日前印发《高校学生食堂成本核算指导标准》,对高校学生食堂基本饭菜售价进行明确限定。“标准”把北京高校学生食堂基本饭菜分为高中低三档,低档菜售价为1.5(含)元以下,中档菜为1.6元至4元,高档菜售价为4.1元至6元。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学校食堂生产供应的环节,推广“农校对接”,市级财政将对高校参与直接采购的仓储和物流环节给予996万元的专项补贴。(3月19日《法制晚报》)
菜价6元“封顶”,在物价上涨、“10元才买两根葱”的当下,北京的大学生是幸福的。这两年,我利用业余时间充电,重回校园当起了学生,对学生食堂饭菜的优惠,有直接的感受。我所在的北京某大学,原本就以食堂众多、物美价廉著称。一顿午餐,两菜一汤一碗饭,五块钱吃饱,十块钱吃好。这要是搁到校外,怎么也得二三十块。看来,大学生对总理说饭菜很便宜,鸡蛋五毛钱一个,并没有说假话。
大学食堂之所以便宜,那是因为教育部门三令五申,要求保持高校食堂饭菜价格稳定,地方政府和高校,都要对食堂进行补贴。层层呵护之下,大学食堂就成了高物价下少有的“孤岛”。
因为食堂的饭菜便宜,在大学周围,曾出现一拨“蹭饭族”,为防止他们抢占学生的福利,不少大学都采取了限制措施:如取消现金结算,统一刷卡消费,甚至连进校门都要查验证件。在我就读的大学,同样在校内的食堂,还要区分教工食堂和学生食堂,分别持不同的卡消费,互不通用。因为教职工和家属是有收入的,所以食堂补贴少,菜价也高一些,不能让他们占学生的便宜。
被这样精心呵护着,现在的大学生何其有幸。按理说,大学生一般没有收入来源,保障他们能够吃好饭,是学校和全社会应该做的,对他们进行补贴,也没有人会有意见。但目前普遍采用的补贴模式,也有不甚合理之处。有老师就抱怨说,现在这些孩子,被照顾得太好了。如果他们平时不注意关注社会,就会对民生疾苦缺乏认识,对物价普遍上涨的现实缺乏感知,还以为饭菜原本就该这么便宜呢。饭菜价格低,也造成一部分学生不懂珍惜,大手大脚,挥霍浪费,看着让人心疼。
目前这种补贴食堂的做法,也容易产生低效和克扣现象。在后勤社会化的背景下,不少高校食堂都采取了承包经营,虽然有关部门一再强调高校食堂的公益性,也给了不少补贴,但食堂买菜进货,都离不开外界市场,实际经营中,也有逐利的要求。在物价上涨、人工成本大幅提高的压力下,即便高校食堂不便公开涨价,也很难保证不会克扣斤两、以次充好。最终钱没少花,学生却没有得到应得的好处。
因此,大学伙食补贴,不妨借鉴一些企业和机关的做法,直接发给学生本人。目前,校园一卡通在很多学校已经普及,直补并不存在技术难题,而且有很多好处:只有发到每个人手里的钱,才最会被珍惜,使用起来也最有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真正关心自己的利益,自觉参与管理和监督高校食堂。补贴不再经过食堂这个环节,也是更尊重市场规律的表现,免得食堂管理者一边拿补贴,一边还为价格受管制而抱屈。此外,按人头直补学生,更能体现公共财政支出的公平性。通过学生餐卡的变化,还可以更精确掌握每个学生的伙食支出,方便甄别真正的困难学生,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资助和救济。
十年前我上大学的时候,本科生每月可以领到60元的“饭补”,钱虽不多,却是一周的伙食费。据说,现在很多高校仍是这个标准,成了躺在学生卡里的“鸡肋”。因此,改补贴食堂为直补学生,也有助于回归“伙食补贴”的本意。(丁永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