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注疏》整理与研究工程在山东大学启动
中新网济南3月25日电 (记者 孔凡元)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25日在此间举办“《十三经注疏》整理与研究工程启动仪式”。该工程将完成儒学第一本《十三经注疏汇校》,计划在2018年完成。点校工作计划在2014年启动,2019年完成。
当日,海内外3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山东大学就《十三经注疏》这一古典学术的再研究进行研讨。该项目主持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杜泽逊教授在启动仪式上介绍,“《十三经注疏》整理与研究工程”包括《十三经注疏汇校》、《十三经注疏》点校通行本和《十三经注疏》专题研究。
南京大学教授周勋初在论证函中表示,山东齐鲁大地,儒学与其他重要学派均在此发源。十三经之定本与“子海”完成后,可以促使国内外学人更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之源头何在?对本地区的文化建设也可起到重要影响。
《十三经注疏》和《二十四史》是中国古典学术的基本典籍,是传统文化学术的骨干。清代学者阮元曾指出:“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常当从注疏始。”当代学者李学勤先生也指出:“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学习中国传统学问离不开《十三经注疏》,甚至首先应从《十三经注疏》入手。
杜泽逊认为,清人卢见曾在《经义考序》中告诫学者“勿信今而疑古”,在《十三经注疏》的整理校勘方面,近人则走上了他的反面:“信古而疑今”。不能平心静气地、勤勤恳恳地去校勘,一味信奉顾炎武、阮元以来否定明、清学者校刊《十三经注疏》的努力和成果,不知顾炎武列举的明监本《仪礼注疏》的脱文是明正德嘉靖以来注疏各本都没有的文字,不能归罪于北监本。
专家认为,合汇校、点校通行本、专题研究为一体的“《十三经注疏》整理与研究工程”具有学术上内在的必要性、客观条件的可行性,只要谨慎从事,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坚持不懈,这一计划的前景是乐观的。该项目的实施和顺利完成,对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对传承中华文化也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杜泽逊说,《十三经注疏汇校》,是前人没做过的,将是山东大学的独立成果,它具有原创性、唯一性,学术价值较高,工程浩大,需要校勘的古书多达十万页,校三遍,也就是三十万页,十五个人坐班要七八年校完。出版成果大约是32开的平装书100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