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析少年江湖谁之过:冷暴力逼学生入“帮派”
“出来混,迟早要还。”13岁的晓彤,盗窃时被当场抓获,面对警方审问,他撂下一句冷冰冰的话。
据调查,像晓彤这样的“问题少年”在国内不在少数,而且逐年上升。他们通过或松散或严密的组织,制定帮规,建造起属于自己的袖珍的“少年江湖”。
他们大多是在校的初、高中生,意外地闯入“江湖”,不时地制造麻烦甚至“血雨腥风”,现实行为与年龄和天性极不相符。
为何他们会走上迥异于同龄人的道路?记者走访了当事人、学校和专家等,希望探讨其中缘由。
在家里,缺爱变成“混混”
家庭是青少年活动时间最长、受影响最深的地方,“家庭关系不好和家庭教育不当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研究部部长牛凯总结道。
2010年,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撰写的《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家庭关系差”是导致未成年犯不良行为并走向犯罪的主要原因,占21.58%。“家庭残缺”占17.79%,“家庭经济困难”占15.18%,“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占10.66%。
据统计,留守儿童、离异和单亲家庭未成年人、闲散青少年等人群,总体上犯罪率比较高。特别是在广东、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外来流动青少年犯罪占80%以上。
2010年12月1日,广西博白县城警方抓获一个绰号为“十三省”的少年犯罪团伙。这个团伙由13个孩子组成,年纪最小的8岁,最大的13岁,他们全部是被亲人遗弃而流浪街头的孩子。
在记者的采访对象中,因家庭问题走上“江湖”道路的少年不在少数。广州某工读学校教师景欣表示,该学校大部分学生的家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有的学生见到家长来,立马换成小混混的坐姿,冷漠、耍酷,家长则在一旁端茶倒水、问这问那,小媳妇似地伺候着,这样的家庭就有问题。”
李亮(化名)由目不识丁的奶奶带大,父亲在他3岁时因吸毒坐牢,父母离婚后,母亲再也没有出现过。从六年级开始,李亮开始频繁地接触“帮派”成员。初一那年,李亮认识了校外的“大哥”,在“大哥”的扶持下,他做上了学校“大佬”,同时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李亮的“大哥”是贩毒分子,李亮的任务是帮“大哥”在学校周边和夜店销售摇头丸、K粉等。2011年底,李亮被捕。
在学校,冷暴力逼入“帮派”
除了家庭之外,孩子接触最多的是学校。
据《报告》显示:未成年犯在学校与同学关系方面,有30.1%的未成年犯选择“受到歧视”。在受歧视原因中,分别有38.78%和31.86%的未成年犯选择“学习成绩不好”和“家庭贫困”,其次是“同学欺负”与“父母离异”。
北师大心理学院副教授林丹华认为,不被同伴接纳甚至被同伴嘲笑,会造成心理上深层次的伤害,比一记耳光带来的负面作用更大。而老师的“冷暴力”则将这群孩子推向更无情的深渊。
广州海珠区初三学生杨清告诉记者,以前班里有几个在“帮派”混的男孩,学习成绩在班里倒数。自己当班长时,一旦与他们发生冲突,老师经常会不问缘由地站在他这边。“老师还会在最后几排、靠墙的位置给他们安排‘专座’,对他们的要求就是上课不许讲话,上课时也极少让他们回答问题。”杨清说。
一些“江湖少年”还向记者透露,不少老师看重学习成绩,不愿意多花时间在他们“这种人”身上。被老师冷落、训斥或区别对待是常有的事,还有老师不想他们来学校,怕给班级抹黑、拉分、拖后腿。
“当下有的学校并没能给予学生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律师郝劲松分析学生走进“帮派”的原因。“孩子之所以与不良青少年走在一起,因为学校没有给予适当的关心,发生恶劣事件时没有及时地发现、遏制。学校在管理上存在缺陷,不能有效地保护学生安全。”
在记者的采访对象中,不少“江湖少年”因为不堪受欺负而选择加入“帮派”寻求庇护———从一名受害者转变成一名加害方,逐步走向犯罪的边缘。
采访中,山西省临汾市一名曾是“帮派马仔”的高二学生小东讲述了他的心酸与无奈。
2011年,小东去离家5里的镇上唯一的一所初中寄宿读书,有一些不认识的外班学生来索要饭票,小东不以为意。
不久,几位玩伴就因为“惹事”加入到学校很知名的“帮派”中,找小东的人也变本加厉,不仅索要饭票,还要钱,不给就一顿暴打。“我那时不想加入‘帮派’,所以挨打的次数比我吃饭的次数还多。”小东说。
小东找过老师,但老师也不敢管。最终,小东不得不在同村好友的介绍下进入学校一个“帮派”寻求庇护。
入社会,暴力色情诱导犯罪
“江湖少年”平时的业余生活主要是上网聊天、玩游戏、和“帮派”里的兄弟们一起玩、看电视等。而网络等社会媒介中的暴力、黄色淫秽信息,对他们犯罪起到了明显的诱导作用。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学銮认为,青少年犯罪之所以频发,主要归咎于媒体和影视。电视、电影在一些刑事犯罪案件的报道或场景中,过于细致地阐述犯罪分子的作案细节,并附上一些血腥的照片,在某种程度上给潜在的犯罪分子提供了活生生的教程。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模仿能力、学习能力都特别强,致使他们形成了有组织、专业化的犯罪。同时,警匪片、黑帮片里充斥着暴力和血腥,对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误导和负面影响。
这一观点与《报告》的调查结果不谋而合。未成年犯收看的电视节目的调查结果显示:“武打片”和“警匪片”分别占65.96%和51.85%,时政新闻、知识类节目的比例在所有选项中排名倒数。
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重庆市荣昌县16岁的叶某和17岁的王某模仿港台影视剧中的古惑仔,盗窃20余次,仅图刺激好玩。
2010年8月,昆明警方摧毁了“洪兴帮”,抓获以张晓东为首的涉案犯罪嫌疑人61人。据了解,“洪兴帮大哥”张晓东绰号“山鸡”,因痴迷电影《古惑仔》中的江湖情义,模仿其组织结构组建了“洪兴帮”,并不断吸纳成员,多为80后,还有不少学生。
《报告》的调研结果同时表明,80%的未成年人犯罪与网络有关。
2011年4月,一个专门抢劫赌博游戏室里赌客的抢劫团伙在南宁落网。该团伙以17岁的“老大”黄某为核心成员,其他成员都是16岁到23岁的年轻人。他们的共同爱好是玩网络游戏“穿越火线”。不愿工作,又沉迷网络游戏,他们决定由“老大”带领一起去抢劫。
无独有偶。2012年2月17日深夜10时至次日凌晨6时,南京街头连续4名无辜路人被15名16岁至18岁的青少年围住群攻,被打受伤。这群少年无端打人的理由竟是:他们只是在玩“暴打路人甲”的游戏。
那些年,
他习惯了偷盗
胖胖的身材,圆圆的脸蛋,一双高度数的镜片背后,是两只带着笑的忽闪忽闪的大眼睛。走在记者后面的徐刚(化名)看起来是一个“好学生”。实际上,课堂上的他确实如此,并深得老师们的喜欢。但在课堂之外,如今“金盆洗手”的他曾是江湖上有名的“神偷”。
徐刚说,他的爸爸是搞运输的,妈妈在医药公司工作,“我们家根本不缺钱”。
事情缘于小学一年级的一天,同学们都出教室玩了,徐刚趁机拿走了一个同学桌子里的东西,“具体是什么我已经忘了”。徐刚紧张得要死,同时觉得很刺激。尤其是后来同学发现丢了东西到处问,他更是觉得刺激得不得了。“最后他们也没发现是我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