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中学”如何学到异性交往经验?
男生缺乏“阳刚之气”的“男生危机”、“伪娘现象”正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近日,上海有关方面正在酝酿打造第一所“男子中学”。此事引发争议,有声音对“用性别隔离的方式圈养弱势群体”的做法表示质疑,但也有人对改革的尝试给予肯定。(4月4日新京报)
上海有关方面试图建一所“男子中学”的方式来解决和应对男孩危机,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早在10年前,上海市八中学就开始探索“男女同校实行男女分班”的第三种办学模式,在新入学的高一年级9个班中选择4个班级进行分班教学,一个男生班,一个女生班,两个混合班。实施分班后,市八中学女生班和男生班,语、数、外、理、化等课程的平均分,与另两个混合班相比,高出8至30分不等。不少毕业学生尤其男生的家长也发表体会,觉得孩子在思维方面有了很大突破,为人处事方面老练许多,性格上变得坚强。这是让有关方面下定决心办“男子中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拯救”男孩也仅仅是达到学习好、更像“男人”的目的吗?
在男女混合班,男生或女生们会自觉不自觉学会和异性交往相处的经验,这是一个人人格健全和走向社会、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无论是“女子中学”或“男子中学”其最大的隐忧在于,囿于同学群体的性别一致化,学生们基本丧失了和异性学生正常交往的可能。“男子中学”以哪个方式和哪条途径去给男生们“补”这一课呢?
第八中学校长卢起升认为,“异性交往不足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和校外交流加以弥补。”这两条途径都未必靠谱。家庭中母亲是女性,但母亲角色和女生角色天壤之别,母亲不可能完成对男孩子如何交往异性方面的教育引导;校外交流也会有诸多限制,应试教育下学生并没有多少自主时间,学生们从家门到校门也没有自己的社会交际圈子,校外交流不过是“空谈”,即使校方有选择组织异性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也远远满足不了正常异性交流量的需求。这将是“男子中学”可能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最让家长们忧虑的所在。
男孩子在青春期这个最关键的时期如果学不来和异性正常交往的能力,这个“课”有时候可能“补”都补不回来。如果当地“男子中学”不能科学解决男生成长必须的和异性交往能力的话,试点和推行过程还是应审慎些。(毕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