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高校图书馆应在开放中学习开放

2012年04月06日 16:5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参与互动(0)

  大学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压力,很可能被夸大了。真正该担忧的,反倒是全社会的读书氛围变淡,公众阅读率持续下降

  上个月,首都图书馆联盟成立,同时宣布清华、北大等26所高校的图书馆将向社会免费开放,这个消息曾令人振奋不已。呼吁已久的事,眼看着就要成为现实,让很多爱读书的人,觉得幸福来得有些快。然而,记者对清华、北大、北林大等已对社会开放的高校图书馆进行探访发现,多数图书馆对社会读者设置“门槛”——有的要介绍信,有的“收门票”,多数只能阅览不能外借,把很多校外读者挡在门外。

  对此,慕名而来的读者抱怨高校开放图书馆缺乏诚意,而这似乎也验证了此前一些人的担心:高校开放图书馆看上去很美,但实行起来很难。很多大学图书馆,连在校师生的需求都很难满足,一旦对外开放,将会挤占高校有限的资源,影响校园秩序,增加管理难度。

  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一位副馆长就说,该校有学生13000多人,而图书馆内目前仅有1000多个座位,“尤其到了考研、期末考试,图书馆基本座无虚席。自己的学生都不够用,为社会公众开放会挤占学生资源。”有人甚至设想,高校图书馆开放,校园自然也必须开放,那大学还不成了校外人员的免费停车场?

  对此,首都图书馆联盟秘书长倪晓建回应说,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已成为世界趋势,“耶鲁,剑桥,牛津等多所高校均对社会开放,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图书馆社会人员构成高达40%,澳大利亚高校图书馆基本上都对社会开放。”此前,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所有代表均一致认为,图书馆应该向社会开放。“高校图书馆图书和资源都来自纳税人的钱,纳税人应该享受自己进入图书馆学习的权利。”

  “应该开放”已成共识,公众也有强烈呼声,但已经开放高校图书馆的一些做法,却像在证明向社会开放在当前并不可行。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是如何产生的?

  一些人之所以有各种担心和顾虑,正说明以前高校对外界开放程度还不够,不只图书馆不对外开放,甚至进校门都受到限制,率先开放的高校,受到的影响自然很大。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有更多高校向社会开放资源,参与的高校多了,公众的需求被分散,就不会对个别先行者造成过大的压力。此次北京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结成“开放联盟”,实行资源共享和统一借阅,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应该坚持下去。

  也只有尝试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才能促使高校改进管理,以适应日益开放的公众需求。高校图书馆虽然不能保证每个师生都有一个座位,但很多学生去图书馆并不是为了借书和查阅馆藏资料,而是为了复习应考,这就没必要非去图书馆不可。高校图书馆有限的资源,还可以分配得更合理。比如通过增加馆藏副本、划定公共阅读区等方式,解决校内外读者的冲突。

  不得不说,如果高校图书馆仍沿用以前那种“坐柜台式”落后管理办法,不仅无法适合面对公众的要求,连本校师生也不一定能服务好。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就必须增强公共性和服务意识,引进更先进的设施,采用更科学的管理手段。还可以考虑引入学生和社区志愿者,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

  此外,大学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压力,很可能被夸大了。真有那么多人会一下子涌到大学图书馆去读书借书吗?可能开放之初会出现这种现象,但随着更多高校图书馆加入开放的行列,这种状况并不会持续。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电子阅读的普及,到图书馆安安静静看书,已经是很“奢侈”的行为了。一些人忧心的,反倒是全社会的读书氛围变淡,公众阅读率持续下降。而高校丰富的馆藏资源,其实很大一部分处在闲置状态。这何尝不是一种资源浪费。

  实际情况是,在已经对外开放的高校图书馆,前来咨询和办理借阅手续的校外人员并不多,这固然因为设置了一些不必要的门槛,但也说明开放之后并不一定带来蜂拥而至的人流。对外开放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是一些真正需要的人,能够更方便地获取资源,充分发挥馆藏的作用。这正体现了高校图书馆的公共属性,也彰显了图书馆存在的真正价值。(丁永勋)

【编辑:王慧】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