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阅读调查:大一学生靠读书释断奶期困惑(2)
职场之道并不复杂
在高校周围的书店里,卖得最快的往往是各类备考资料。在湖南大学旁经营一家小书店的李老板证实了这一观点,“复习资料最好卖,求职和人际交往方面的畅销书销路还可以。”
“指导大学生早早开始职业规划是件功德无量的事。”豆瓣网友“刹那含永劫”在阅读《求职,从大一开始》后评论道:“不仅是学生,辅导员看看也是好的。”随着就业压力增大,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普遍提前,除了少数有条件的高校针对大一学生就开设了职场规划公选课外,更多高校里,即使是辅导学生就业的老师,也未必能给予学生切实帮助。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挑战求职:当代青年求职指南》、《天下无墙》……在书店和图书馆,这类“励志书”随处可见。武汉大学图书管理员江老师介绍,这类实用书籍借阅率很高,推荐购买率也高居荐购单首位,“充分反映出学生内心的求职压力,这类书不见得对求职起到多大作用,但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和正确的生活态度。”
正如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所说:“勇往直前吧,跌倒吧,你会从地上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除了态度和信心,大学生还能从此类书籍中了解职场。
“技校生往往拥有一技之长,比如厨师专业的毕业生善于炒菜,模具专业的毕业生懂得设计模具。这种技术上的专长就是他们求职时的核心竞争力。”在沉迷求职类指导书籍一段时间后,豆瓣网友“梦想家的现实”顿悟了:大学生只有明确及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求职中脱颖而出。无论什么专业,只有学好学精才能找到好工作。
“真正靠谱的求职类书籍,不会单独谈求职这件事,不会让大学生从大一就开始找工作,也不会故弄玄虚大谈职场‘潜规则’。”某高校就业指导老师朱炜一针见血地指出,“它应该谈如何从大一开始为毕业求职作准备,如何通过大学四年的‘厚积’实现毕业求职的‘薄发’。”
很多专家指出,“别放大职场‘黑洞’,别迷信职场指南”。在他们看来,职场问题很常见,答案也并不复杂,无非就是考验做人之道,依靠朴实的做人道理足以应对。“如果你愿意,可以买几本放家里,让它们扮演《十万个为什么》的角色,遇到具体的困惑时翻一翻”。
找到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尽全力把它完成好,这便是成功。无数求职类书籍都在反复强调这一不变的真理。做人之道,也莫过如此。
“玻璃房”中的突围
“我就像一个趴在玻璃上的人,前途一片光明,但又找不到出路。”这是青年教师王跃的QQ签名,也是他心情的形象写照。顺利留校后,王跃本以为可以一心埋首科研,结果发现,讲课、写论文、成家生小孩、供房、人际交往……这些琐事令他手忙脚乱。
一个周六下午,在图书城附近的咖啡馆,王跃参加了“青年教师读书会”。王跃直接抛出了两个问题,“到底为什么工作?工作就是为了生存,那理想呢?”
一桌寂静。“我给大家读段文字吧,我烦心时常读。”一位女教师从包里拿出本书:克里希那穆提的《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面对生活,我们不必心存恐惧。要去爱你的生活,爱你的工作,爱你做的事。不要去刻意追求所谓的安全感,不要过多关注能从你做的事中获得什么。应该要爱它,认真地做它,在这过程中就能得到回报和快乐。”在清静的咖啡馆里,王跃焦躁的内心如被老棉布轻柔抚过,温暖而心安。
其实,不少青年教师的“镇案”书籍,并不是本研究领域的巅峰之作,而是能令自己心思澄明的“闲书”。这些书散布在不同的图书分类里,但有个共同点,用王跃的话说就是——起着灵魂导师的作用。
“不管是大学,还是毕业留校后的‘后校园时代’,生活主题都可概括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情绪。当下许多书籍,都提供了不错的解决路径。”武大高等教育学研究所所长胥青山强调,看书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知行合一,“将从书本中习得的‘突围’路径,在实际生活中反复实践,从而固化为一种适合自己的良好习惯。”
胥青山还列举了一些适合青年教师借鉴的书,如《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等。
与同事王跃的困惑不同,曾蕾纠结于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老师。她热爱讲台,热爱学生,把满腹学问和满腔热情都倾注在学生身上,但学生期末评教给出的评价并不高。
曾蕾的“教学导师”为她举了一些例子:在法国现代史课程上,杰拉尔德·米德为学生构思了一个程序,邀请学生踏上重返18世纪末叶之旅;在琼·古德温有关言论自由的课程中,学生可以扮演最高法院的法官,决定一个棘手但现实的案子;在另一门叫“新兴经济学”的课中,学生就新兴经济形势下如何做生意向一名假想公司的执行总裁提供建议。
曾蕾豁然开朗,导师告诉她,这些案例出自《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
“并非每一位优秀的学者都是卓越的老师,卓越教师是后天造就的。”在书中,贝恩教授的这一观点,让一度沮丧的曾蕾又踌躇满志起来,曾经模糊的路渐渐清晰。(通讯员 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