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让学生营养餐“营养”不流失
近日,央视《经济半小时》连续调查了云南、广西部分学校免费营养餐情况,在引发了学生集体营养餐安全事件的云南镇雄县顶拉小学,学生反映“豌豆闻起来是臭的,很难闻;不吃不行,要被罚款”;广西部分学校鸡蛋采购价高出市场价75%,猪肉与油豆腐的采购价比市场批发价都高出25%左右。(4月21日央视《经济半小时》)
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对160个试点区县的中小学生,每人每天给予3元钱伙食补助,财政拨款达到160亿元。但是,试点实施刚刚四个多月,一些地方和学校即暴露出两个要害问题:其一是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得到根本保障;其二是资金安全问题存在一定风险,每人每天3元钱的补助没有足额吃到孩子们的嘴里。这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势必大打折扣。
回溯农村学生免费营养餐的起步,是邓飞等500多位记者和多家主流媒体,联合中国福基会发起的一项名为“免费午餐”的捐助行动,倡议每天捐赠3元为贫困学童提供免费午餐。一年后,这一慈善活动上升为政府行动,更大面积地造福试点区县的学生。
较之目前一些地方学生免费营养餐试点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免费午餐”却总体上得到各方认同。都是好事,之所以产生差异,用邓飞的话说,“免费午餐”是“赢在公开透明”。一方面,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免费午餐”倡导直接帮助当地学校建立食堂,在当地采购新鲜蔬菜进行加工;另一方面,每个受捐学校开设微博,每天公开账目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再者,“免费午餐”依赖当地的村民代表和老干部,对学校进行日常监督,并且动员志愿者对学生和老师进行抽查。
事实上,无论是食品安全问题,还是资金安全问题,都离不开公开透明地接受监督。一些地方的学生免费营养餐之所以暴露出种种问题,主要原因就是各种监督没有及时跟上。“免费午餐”受捐助学校的背后,有太多双眼睛盯着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问题,让校方不得有一丝松懈;而学生免费营养餐由于一些地方主管部门以及校方,成了资金和营养餐的派发者,尤其是学校从被盯者到盯人者的角色转变,让免费营养餐实施中暴露出问题。
此外,“免费午餐”餐费是餐费,成本是成本,二者条分缕析,运行成本由于公开透明而得到控制。但是,学生免费营养餐每人每天3元的补助,成了整个项目的运行资金,成本也在其中,必然让餐费打了折扣。这就提醒我们,要让中央财政的160亿元拨款完全落到孩子们嘴中,地方政府就有责任解决餐费之外的运行成本问题,而不是在3元之内做文章。
还有,较之作为公益慈善事业的“免费午餐”,免费营养餐落实到基层,一些地方可能会依惯性当做行政项目与任务去执行,二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大不相同。所以,免费营养餐好事要办好,需要地方政府部门和学校将其当做事业去做,就像教育部负责人曾表示的:这不是可干可不干的事,而是必须要干的事;而且是只能干好,不能干坏的事。(燕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