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收“择校费”,能否刹住择校风?
上个月教育部出台“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其中坚决禁止要求家长到学校或到学校指定单位缴纳各种名目的择校费行为。记者从市教委获悉,本市正在制定捐资助学管理规定,新规定将于近期出台。
据了解,市教委已经就此召开了多次意见征集会议,而捐资助学管理新规也已经改了几十稿。教育部的“八条措施”中,除了“升学跨区比例不超过10%”以及“优质普通高中的招生名额按不低于30%的比例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制止通过任何考试方式招生和收费的行为”。教育部要求:小学生入学和小学升入初中招生工作要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城市和有条件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工作要在教育部门设定的招生网上进行,禁止组织任何形式的考试。坚决禁止要求家长到学校或到学校指定单位缴纳各种名目的择校费行为。
本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并没有“择校费”的说法,但是捐资助学款与升学之间的关系,却如“皇帝的新衣”一般成为大家都心知肚明却不能言说的“公开的秘密”。教委正在制定中的禁捐政策是否真能刹住择校风?
一辩:只要教委足额拨款即可取消择校费?
正方:学校对收择校费其实没兴趣
王丽(化名,海淀区某中学校长):以前学校运行需要校方自筹部分资金,但是实行绩效工资之后,现在老师工资奖金都由政府拨款了,学校不需要再去筹措资金了。另外,如果学校想做什么大型活动,或者新建个设施,都可以向主管部门申请专项经费,审批也会很痛快,所以学校对收择校费其实没什么兴趣。
李希宁(化名,某重点中学校长):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小学和初中确实不应该收择校费,而且现在国家拨款也确实够用。另外学校收取的择校费也并非留着自己花了,各区县都设立专门的账户收捐资助学款,我们区的择校费是“收支两条线”,学生交的择校费多少其实跟学校并没有直接关系。顶多是申请项目经费的时候,择校费多的学校更容易获得审批。
反方:靠拨款校际差距会越来越大
杨明亮(化名,石景山区某中学校长):教委足额拨款确实应该,但是多少才算“足额”?众所周知,北京市各区县的经济状况不同,教育经费除了市级拨款还有相当一部分靠区县解决。经济状况好的区县自然教育拨款就多,学校日子也好过。而穷点儿的区县,必然教育经费短缺,很难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或建设项目。区际、校际间的不平衡也会依然存在,甚至差距越来越大。
李峰(化名,某普通中学校长):家长愿意交费,学校干吗不要呢?对捐资助学款的使用,各区县有所不同,有的是按比例返还学校的,而且各区县返还比例也不同。因为教师实行了绩效工资,所以返还的捐资助学款确实是无法以福利的方式发给老师的,但是学校手里有点“活钱”,自己办点活动、出点书,或者组织老师去外地考察都会比较方便。
二辩:不收个人捐助款就能达到治乱效果?
正方:不让“捐投影仪”了,还要防止新花样
马先生(学生家长,网站编辑):现在与择校挂钩的捐资助学款基本都是以个人名义捐助的。有的知名学校甚至有不成文的规定,只要进门就是10万。相信很多家长都有排队去银行交钱的经历。如果以后禁止个人捐助,学校想收“人头费”就没那么容易了。
但是有关部门也要防止收费形式的变化。曾经有学校收取捐资助学款就直接以“买设备”的方式进行。家长去交钱,给的回执证明是“捐投影仪两台”。希望在禁收赞助费的同时,也要监管其他变相交费方式。
反方:管住了市管校,管得住大学附中吗?
张女士(某区教委工作人员):禁止个人捐助就是把普通百姓拒之门外,使择校成为部分人的特权。因为个人捐助可以禁止,但“共建”是不可能禁止的。如果以后不许个人捐助了,想择校的人就要去找可挂靠的“共建单位”。而教委对“共建”是有要求的,只有一些大部委、大企业才有共建名额。如此一来,禁止择校岂不是只禁了最普通的老百姓?另外,如果家长想搞到一个“共建名额”可能需要走更多的“非正常渠道”,托更多的关系,交更多的“手续费”。这不仅会加重家庭负担,也会滋生出更混乱的非正常择校渠道。
陈永生(化名,石景山区某示范校负责人):如果教委真的出台了这样的政策,能否彻底执行还要打个问号。北京市“特殊学校”太多,教委的政策很难全面贯彻。例如各大学的附属中学,是归大学管理而非教委。此前就曾经有政策“区别执行”的先例,比如此前北京市要求完成中学的初高中分离,市管学校不得不执行,但一些大学附中却没有执行,最终的结果是部分大学附中因六年一贯制培养保留了优秀生源,教学业绩很快赶超了其他老牌名校。初高中分离的政策不仅没有达到教育均衡的目的,反而造成了学校水平的进一步分化。
这次即将出台的禁收择校费政策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不能保证所有学校都同样执行,最终必然也就无法真正达到禁止择校的目的。
三辩:禁收择校费就能刹住择校风吗?
正方:外地借读生最可能受影响
李然(化名,西城区学生家长):如果禁收择校费,最受影响的可能是外地借读生。本来父母交钱还可以给孩子选择个稍微好点的学校,如果不许收择校费了,外地孩子借读就只能靠运气、等电脑派位。但是不管禁收择校费卡住了哪部分人,只要政策出来了,择校生的数量和比例必然就会下降。只要择校生的比例下降了,就有助于教育进一步均衡。也许事情不能一步到位,但是总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反方:收180个学生接四五百“条子”,禁令禁得住特权吗?
赵青(化名,某市级示范校校长):我们学校的初一年级今年计划招收180名学生,但是到3月份,已经收到来自各方托关系的条子四五百个。有门路的人总是能择校,政策卡住的总是处在弱势的群体。我们期望的政策是一视同仁的,严格按划片,谁都不能特殊,只有这样我才可以对所有的条子生说“不”。
专家观点
政府不要怕公开透明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去年秋天我到杭州考察,发现他们实行新政策,所有中小学的择校费上交之后不再按比例返还,这一变化使学校收择校费的热情立即减退。而上海决定从今年秋季开始,连高中的择校费也取消,也就是说,高中不再收“三限生”了。杭州和上海的教育同行们说,以前收择校费是因为教育经费不足,得靠捐资助学带动学校发展。现在政府已经有足够的钱来发展教育,所以捐资助学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上海、杭州不相上下,理论上说,取消择校费也不会影响教育投入。
很多人担心禁收赞助费不能收到治理择校的效果,说到底是因为入学过程不够透明。有多少名额是片内学生?有多少是共建生?多少是条子生?似乎没有一个学校能说清楚。
义务教育的核心是“免试就近入学”。首先应该确定“就近”的范围,也就是明确划片。范围明确之后,就应该要求学校公布招生信息和学生名单。教委甚至可以规定一些示范校保留一定比例的择校名额。因为“共建生”、“条子生”,在北京是在所难免的,所有人都清楚,多数也能理解,大家明白要治理需要一定的过程。只要把这类特殊人群的比例明确下来,并制定逐年递减的计划,就有望逐步实现杜绝择校。
在这一点上,北京可以学学外省市的做法。例如成都是对热门校的“共建生”明确比例。如果一所学校有50个共建名额,但收到的“条子”有200张,那么这200个条子就在局长办公会上集体讨论,大家共同决定把名额给谁。
杭州二中是当地最著名的中学,但学校近几年坚持所有录取名单网上公布,学校负责人表示,以往一到招生季就要东躲西藏地防止关系户来找,现在谁来了都不怕,因为招生都是透明的,没法徇私,所以只需一句话“对不起,无能为力”。
政府不应该害怕公开透明,哪怕公开暴露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只有把这些都放在阳光下晒晒,才能最终消灭病毒。
众说纷纭
不要成“机场建设费”第二
水纹路:如果各区教育资源平衡,公立小学无所谓重点和一般,让我择校我都不择,更别说还要交钱。以前我们住的这里划片是北下关小学,据说不好,我考虑过择校,后来和交大附小合并,据说还凑合。光是还凑合,我就已经愿意放弃择校。如果教育资源不平衡,取消择校就和取消奥数一样,轰轰烈烈一阵而已。
永远未知未来:这个决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鉴于对各种社会现状的不乐观判断,我估计真正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啊。阻力还在于制度,不捐资助学了还会以别的名目收取,就像“机场建设费”。就我个人而言,我家肯定等不起,总不能等这个政策行之有效了再送孩子上学。但我支持这样做——如果他们能做到。
西葫芦:这跟几大部委联合整治终端零售是一个意思,都干的是治标不治本的事情。师资力量不均衡,高考体制不改革,控制捐资助学,大家只能暗度陈仓了。
小西瓜:这个政策,就是让不想生娃的人,更不想生了。(本报记者 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