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要点:物理不做难题 历史切忌顾难舍易
资深教师点拨冲刺阶段如何提高成绩
距离高考还有不到一个月,在冲刺阶段调整好迎考心态,合理安排考前复习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尤为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去做,才能在这段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提高成绩呢?本报请来沈阳市第二十中学9位具有多年高考经验的老师总结了提高成绩的经验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在冲刺阶段提高成绩。
物理:最后阶段不做难题怪题
在冲刺阶段,同学们要把一个一个知识点落实好,检索自己的知识系统,紧抓薄弱点,并有针对性地做训练;掌握最重要的知识,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狠抓思维易错点,注重典型题型;浏览自己以前做过的习题、试卷,回忆自己学习相关知识的历程,做好“再”纠错工作;不做难题、偏题、怪题。
1、依托考纲和考试说明,回归课本。回归课本并不是指单一地读课本,而是指带着问题去看课本的知识。可以依照考纲的考点,有针对性地一一对照,对于考纲上的考点,全面复习,做到各个击破。
2、利用针对性的专项练习,突破重点知识。高中物理中有一些普遍的重点知识,例如必考部分功能关系、电学实验中仪器的选择、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等,还有那些同学们在历次练习过程中、模拟考试中丢分比较集中的知识点。对这些重点知识,我们要进行定点清除。因为物理题直观性很强,如果在考试中浏览试卷的时候,发现有极为头疼的知识或图形,就会影响考试的信心。考生可以针对自己在综合训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为自己设置专项训练。例如:如果自己选择题的失分率较高,可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20分钟选择题专项训练;如果实验题没把握,可以进行实验题专项练习等。还要将以往做过的习题加以整理回顾。
3、规范解题过程,以提高计算题的得分率。现阶段做题时应认真按高考要求规范步骤。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不要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还有书写时注意解题格式,例如解析题要分步列式,因为高考评分规则是按步得分,分步列式可以降低扣分的风险。解题时如果设一个未知量,要交代这个未知量代表什么,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化学:要注意“三个回归”
距高考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继续模拟训练的同时,考生必须注意“三个回归”:
1.回归考纲:对号入座,逐一落实考纲中的基本考点,尤其要关注近年高考试题中的频繁考点。另外还要注意说明中有变化的部分。2011年考试说明中新增点“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今年试题中可能会有所体现。
2.回归教材:看教材时一定要细致,包括书上的概念、反应、实验、科学视野、资料卡片、标注都要看到,并加以归纳总结。如常见的概念辨析包括:同种元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等。教材中涉及的重要实验包括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氨气的实验室制法、铜与浓硫酸的反应、铝热反应、中和热的测定、酸碱中和滴定、氯碱工业、电镀、电解精炼铜、常见离子的检验、乙烯的实验室制法、乙酸乙酯的制备、蔗糖与淀粉水解及产物的验证等一定要弄清实验仪器、步骤、现象、结论以及定量实验中的误差分析等内容。元素化合物部分要记清化学式、性质、用途和来源与存在。
3.回归错题:要重视模拟考试和平时练习中的错误,对错题进行整理、分析、改正,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分清错误的原因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是知识点识记应用不清,要在书本上找到来源并反复强化;如是审题不仔细,要注意“不正确”、“正确”、“一定”、“可能”等关键字;如是答题不够规范,要注意总结一些基本规律;如是解题思路不正确的,要多总结怎样的思考更符合化学学科思维,如控制单一变量法等。
历史:切忌顾此失彼顾难舍易
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历史科目考试,考生复习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解读《考试说明》。2012年《考试说明》提到的考试内容、题型示例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是最直接的复习方向。2009—2011年高考试题比例中,“中国史”与“世界史”分值比例稳定,但与考纲考点比例相较,中国史的分值高于世界史。“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分值最高,“现代中国”分值最低。
夯实“阶段特征”。新课改后的高考注重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考查,复习过程中要以主干知识和重大历史阶段为核心,古今贯通,中外联系,注重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
旧题新练、新题重练。把错题对应教材中的知识点,做到查缺补漏。做新题是为了保持应变求新的心理及应战状态。
掌握几种历史史观。需要把握一些历史的理论、方法、观点。2010年新课标试卷出的城镇化到城市化,2011年新课标试卷关于西方崛起的争论,都是对全球化史观应用的体现。
关注方法、总结规律。答选择题:直选法快而险,排除法慢而稳,正选反选法,还有时间背景法、史实逻辑法、分类归类法……答材料题:先读题目→带着问研读材料→再审题目→回忆知识→全面思考→下笔作答,准确、简练。答文综卷要有整体观念。答题时面临着三科学科思维的转换,用时分配及答题顺序的选择,切忌顾此失彼、顾前忘后,顾难舍易。
地理:三大方法把书本“读薄”
这段时间应对整个高中阶段的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认识和理解高中地理的全部内容,即所谓将书本“读薄”的过程 ,在复习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自然地理要用理科的思维。运用归纳推理法。如风的形成:纬度差异—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太阳辐射不同—气温差异—气流的垂直—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运用类比法,培养联想思维。如:由于大气环流和位置的作用结果,罗马和旧金山气候类型的特点是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
运用综合分析法,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去分析问题。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不仅降低了土壤肥力,而且对该区域的水文、气候、地形等多个要素都会产生影响。
二、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是区位理论。因为它把人口、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各章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故被称为人文地理的“灵魂”。只有清理知识脉络、构建系统的体系,才能达到知识的优化、能力的提升。有同学不是真正理解,只是死记硬背,结果无论什么题都是大体相同的套话,结果得分很低。
三、区域地理要关注区域定位。区域地理一般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位置、特征。二是区域开发和国土整治。高考试题往往以经纬网图、轮廓图、政区图、地形图等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分析、解答区域地理的现象和成因的能力。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顺序是: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和矿产资源—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和城市—人地关系等。
生物:提高基础题的准确率
生物学科既有理科的逻辑性、推理性,又有文科的记忆、分析,整体特点是知识点杂、知识面广、记忆量大、能力要求高。
要坚持从教材、习题、反思和习惯四方面着手复习。
从教材入手。试题万变,教材不变。最后阶段的复习一定要有重点地读教材。同时,注意区别对待教材中的辅助学习资料——必修三本书上的80个小资料与正文同等重要;在熟识正文插图的前提下,识别旁栏和课外读中的插图;书中有80多个“?思考题”要予以关注。
从习题入手。应以习题训练为把手,重点放在完成后的精加工上。要想提高做题的质量,贵在能够抓住分析的瞬间,能够把自己解题的思维与命题者的思维进行对比,把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进行区分。
从反思入手。每天睡前反思4个问题:今天做了几种题?今天改正了几个错误?今天的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哪些知识点一定不会出错?
从习惯入手。我们要把平时的经验转换成考试的习惯,但也要小心别被惯性思维迫害,尤其是做过的类型题,注意观察试题与以往习题的区别。
针对自己的问题,适当总结:生物试卷中常见的错别字都有哪些?教材中共有多少个名词?知识树能画到哪个级别?教材中的科学发现史,哪些属于假说演绎法?哪些属于类比推理法?隐藏实验有多少个?
三点建议:要题型总结,归纳方法规律;要表格比较,识记区别联系;要易错归类,提升做题效率。
总之,少想难题、怪题,多提高基础题的准确率,保持平常心,做好详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