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教育厅长斥高三浪费时间 再提教改称很孤独(2)
“不汇报”的智慧
中考在即,高中校长虽被他稳住了,但他的微博上,还是经常有考生和家长谩骂泄愤。
2009年10月,罗崇敏酝酿已久的中考改革方案出炉:取消云南省统一中考,高中录取引入新的评价方式,用学生在校3年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将一次考试变为多次”。
罗崇敏希望通过这一措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减轻他们的负担。可一切并未如罗崇敏所料,新出现的学业水平考试一共要考13门,而原本的中考却只有7门,学生和家长认为“改来改去,学生的负担更重了”。甚至有人将他的改革戏称为“中考加强版”,而家长也担心,罗厅长的改革将导致一场“拼爹游戏”。
上面也有人不断提出异议。
一切又像回到了红河州那会儿,下面不理解,上面也不理解,只是那时候,他是州委书记,权力要大得多,不需要事事提前汇报。
可只主管一方教育的罗崇敏也不汇报。
在2009年取消中考改革前,罗崇敏并没有将此事向省领导汇报。在一次会上,一位省领导问他:“这么重要的事情,你为什么不汇报?”
罗崇敏却有自己的判断。“我说没有必要汇报,教育部在2006年就提出进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只是没有省份实施而已。”罗崇敏解释,他早就注意到了实施这一改革的政策基础。
此外,罗崇敏还担心,取消中考事情复杂,“比如公平不公平,我解释得清楚么?如果汇报了,那就改不了了。”
在中考改革方案提出两年后,2011年,罗崇敏又开始触及高考改革:新增22分的学业水平考试量化成绩、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参考依据,高校教授参与录取过程。
与中考改革相似,家长和考生的反对声再次袭来,但罗崇敏坚持,“我关于高考的改革是在国家高考框架内的探索,不违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方向。”
善于把握政策走向,寻找理论基础,瞄准改革时机,虽然罗崇敏不承认自己是个“聪明的改革者”,但他很懂得在行动的过程中权衡各方利益,并将出现的矛盾及时解决。
罗崇敏说,他实施的每项改革即使不向上级汇报,也会在一定范围内先讲一下。但这种非常规的“汇报”,常常让领导认为他只是随便一说,并没有放在心上,待罗崇敏真正开始改革时,领导觉得他又跑到前面去了。
网上曾流传一个段子,他到上面开会,曾有领导半开玩笑说:“你慢一点,不然不是我们领导你,是你领导我们了。”
有证可考的一个典型事例是,2009年,罗崇敏率先在全国提出基本普及13年教育试点,此前他在一个非正式场合向省领导提过,然而由于这一措施被媒体报道时误传为“普及13年义务教育”,招来教育部的批评,省领导对此提出了一些“想法”。
罗崇敏也不急于解释,他很认真地告诉领导:“有想法问题不大,这些我都说过了。”
后来,罗崇敏按计划发通知,基本普及13年教育试点顺利在云南33个县(市、区)推广。回看这一事情的经过,罗崇敏承认,他的做法“肯定会让领导产生想法”。
“他对政策的把握能力应该与其秘书经历有关。”云南省教育厅一位官员分析,罗崇敏大学念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文秘专业,此后又有过多年的办公室工作经历。
另一个关于罗崇敏的传说是,地方履职期间,罗崇敏有过一天接待3位中央不同部委领导的经历,每一个都能接待得很好。这位官员据此表示,他们的厅长并不仅仅是外界流传的激进改革者,他很注重权衡各方关系为其改革所用。
一个数字可以说明,罗崇敏为了发展云南民办教育,多方“化缘”,这些年经他引入的社会办学资金就有数亿元,罗崇敏为此得名“招商厅长”。
为了在财政困难的云南完成校舍危房改造,他更是积极求助高层。罗崇敏曾上书温家宝总理寻求支持,两会期间打断李克强副总理的讲话陈述困难,最终为云南争取到中央的财政支持,“这几年中央重大教育项目安排,100块钱中有10块分给云南,云南4年完成了2000万平米的校舍改造。”
罗崇敏承认,4年间完成多项既定改革目标,除了需要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感动高层外,也需要“那点能力那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