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老教师独撑边远苗族村小学34年 子承父业坚守

2012年05月28日 15:56 来源:四川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老教师独撑边远苗族村小学34年子承父业坚守
李应志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苗语课

  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仅三米宽的隧道,凹凸不平的乡间小路……宜宾兴文县的苗族教师李应志每天就是在这样一条路上,骑摩托车一路颠簸半个小时,去往石海镇中埂村小给33个孩子上课。

  子承父业 毅然肩挑村小教育重担

  兴文县石海镇中埂村是一个地势偏僻的苗族小乡村。2010年,为了让村里的学龄孩子就近入学,兴文县相关主管部门决定重开早在07年就停止办学的中埂村小。

  据兴堰学校校长刘应回忆,“两年前中埂村小恢复办学,派谁去那里任教当时让我非常头疼。正在我十分为难的情况下,李应志老师主动提出他愿意去中埂村小,我心里的大石一下落了地。”

  说起中埂村小,便不得不提它与李应志一家的渊源。中埂村是李应志长大的地方,也是他启蒙教育开始的地方。李应志的启蒙老师,正是他的父亲李金河。李金河从教38年,有34年待在了中埂村小。1969年,18岁的李金河师范毕业后被分到了兴文县簸峡小学任教。为了更好地照顾家人,他主动申请调往条件更为艰苦的中埂村小。中埂村的教育资源一直十分匮乏,当时的李金河一个人要在同一间教室教三个年级。为了方便管理,李金河把这三个年级的学生编成了一个复式班。当一个年级的学生上完课开始做作业了,李金河便进行下一个年级的教学,如此循环,直到结束一天的课程为止。那时候,小小年纪的李应志每天就趴在窗口听父亲讲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34年过去了,中埂村小的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教师却一直都是同一个——李金河。他就像一个守望者,默默的守护着中埂村小的所有孩子。

  从小的耳濡目染,使长大后的李应志也投身于教育事业。当听说重新恢复办学的中埂村小无人接棒时,已经在石海镇兴堰学校任教的李应志二话不说立即向上级申请,自愿回到中埂村肩负村小的教育重担。

  对于丈夫的决定,李应志的妻子,同为兴堰学校老师的杨明没有半句怨言:“他和我商量过,我非常支持他的决定。中埂村是他的家乡,为家乡教育做贡献是应该的。至于家里的其它事情,我多分担些就是了。”

  初到中埂村小任教,李应志发现一切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轻松。由于全校就他一个老师,语文、数学、苗语、音乐、体育等课程都得他一肩挑。全校33个学生中,27个苗族孩子几乎听不懂汉语。李应志在教学时,遇到学生听不懂的汉语,总会耐心地用苗语翻译一遍,然后用拼音教一遍,再用汉语写一遍。在说“下课了,可以自由活动了。”的时候,他会故意只用汉语说一遍。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看见老李师走出教室,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这样重复了几次后才明白“下课了”几个汉字发音意味着可以到操场自由玩耍了。同时,表扬学生的时候,李应志也会故意只用汉语说。为了听懂老师的鼓励,孩子们更加努力地学习汉语。皇天不负苦心人,在李应志的悉心指导下,全班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前我只听得懂苗语,现在我会说会写‘双语’啦。”苗族学生陶云川高兴地“显摆”。

  风雨无阻 积极投身村小教育事业

  在中埂村小工作的两年里,不管天气多恶劣,或是有更困难的事,李应志从没耽误过工作。由于道路凹凸不平,他连人带车摔了不下十次。“摩托车摔坏了不要紧,人也经常摔得鼻青脸肿的。”对于丈夫的辛苦,杨明很是心疼。

  李应志的辛劳,中埂村的村民们也都看在眼里。住在村小旁边的村民陶永先动情的说:“李老师很辛苦,每天风雨无阻,很早就赶到学校来上课,经常连早饭都顾不上吃。有次雨下得很大,我看他到学校的时候,一身都是水,手里提着的盒装方便面,都压扁了。”

  天有不测风雨。就在李应志接手中埂村小后不久,李金河被查出食道癌晚期,必须住院治疗。考虑到李应志的实际情况,兴堰学校领导决定重新指派一位年轻教师到中埂村小任教。然而当领导把这个决定告诉李应志的时候,李应志却坚定地拒绝了。“年轻教师肯定无法适应这里的环境,每天还要跑那么远的路,我反正习惯了,还是我来吧。”

  现在,李应志每天的生活轨迹,除了村小、兴堰镇的家里,还有县城的医院。对于这样长期三地跑,李应志的想法很朴实,“父亲对我很重要,但孩子们的学习也很重要,我必须两者兼顾,再辛苦我也得坚持。”

  捐资助学 合力铺平村小教育之路

  中梗村小每天早上8:30分开始上课,天晴时候还好,一下雨,校门口的土路就泥泞不堪,学生们上学极其不便。为了改善上学环境,李应志多次向校领导和村上反映,希望把这段路铺上混凝土。学校周边的村民及学生家长听到这个消息后,也主动集资投劳。最终,在李应志的努力和协调下,中梗村村委会、中埂村小和部分村民出资1万余元,用了10余天,铺好一条长350米的混凝土小路。

  李应志还主动替孩子们联系到春苗助学网的爱心人士,为中埂村小20多位学生每人每期筹得了150元的爱心援助。2010年底,通过春苗爱心人士的牵线,中梗村小33名学生都争取到成都净空学会替他们购置衣物和学习用具的机会,每个学生的家长还得到了净空学会送上的200元春节慰问金。

  2011年秋期,李应志再次层层请示各级部门,希望能改善中埂村小的环境。听了他的情况汇报,上级主管部门立即着手为中埂村小重建厕所,并对教室进行了彻底的维修。坐在干净明亮的教室里,学生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李老师到这里之后,我们多了好多耍份儿(体育用品)”,“在操坝(操场)头耍起也安逸了……”

  中埂村,一个普通的苗族小山村,由于李应志父子二人的坚守,变得不那么普通。因为,这对父子坚守的不仅是一个村小,而是为苗族乡村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坚定信念。(杜欣 实习记者 杨秋)

【编辑:肖媛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