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科大校长称中国大学近30年未培养出优秀人才

2012年06月06日 05:52 来源:武汉晚报 参与互动(0)

  朱清时:

  “我们获得招生资格的时间比较晚,很多省份都是考前填志愿。我要在一周的时间内,将8个招生省市全部跑完,实在很紧张。”昨日,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来到武汉,亲自为今年的招生做宣传。

  这个今年66岁,被称为“中国高校改革第一人”的老人,和我们平常所见的大学校长似乎不太一样:没有过多的随从人员,没有满口的“官话”。身着运动服、一脸清瘦的他,每在谈起当前的教育现象时,双目中闪烁出一种强大的“气场”。

  【专访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答记者问

  今年,首次拿到招生“准生证”的南方科技大学在全国8个省市招生180人,其中在湖北省招生20人。“我在中国科技大学当校长的时候,就深知湖北生源质量很高。当时,我带的一个学生就是湖北省的高考状元。所以如果湖北省今年生源质量特别好的话,我还可以扩招。”

  对于家长们关心的分数问题,他说:“我要招的是尖子学生,所以高考分数最好在一本线上50到60分。这就是我的预测分数线。”

  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大学校长,66岁的朱清时得“和时间赛跑”,在一周内跑遍8个省市招生,累不累?朱清时说:“这是我的传统,我在中科大的时候,也亲自招生。现在时间太紧张了,我得到各个地方将家长号召起来。”

  2011年,由于一直拿不到教育部的招生许可,朱清时“一怒之下”决定先招收一批实验班。这批学生从全国的高二学生中招,学校自授学位和文凭。

  争议中,南科大终于招齐了首批45位学生,其中最小的学生只有10岁。2011年6月,这批孩子集体拒绝参加高考。对此,做了多年大学校长的朱清时表示尊重孩子们的选择。

  到现在,45名学生已经走了2名。剩下来的,仍在南科大上学。这批孩子以后会不会也得到教育部的认可?对此,朱清时的回答是:“这些孩子是自愿选择不要教育部的学历学位的,他们是南科大的骄傲。高校自授文凭和学位也是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必经之路。”

  朱清时坦言:“我们现在还没有想过以后的问题,但最后要不要学位和学历,应该尊重学生和家长的选择,再考虑学校应该做的事情。”

  谈人才培养:

  中国大学片面输送知识

  “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来。”朱清时说,现在的大学都是以给学生输送知识为主。其实,真正优秀的人,首先应该有想象力。有想象力,才会创新;其次应该有很强的洞察力,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最后应该有很好的记忆力。

  朱清时说,今年该校招生,学生高考成绩只占60%,学校的考核成绩占30%。“这30%考的就是学生的想象力、洞察力和记忆力。”

  谈中学生“出国热”:

  研究生出国会更好

  谈到目前流行的中学生“出国热”,朱清时说:“出国学习是个好事。我们这一代人就是通过出国留学,改变了人生轨迹,观念也更加国际化。但中学阶段就去出国念书,我不赞成。”

  朱清时回忆自己的留学经历:“我们那时候在国外,非常苦,我们自己戏称‘洋插队’。现在的中学生还不具备在国外独自生活的能力。当然,除非他的父母很有钱,可以给他在国外买房、买车,请佣人。”

  何时出国学习最好?“研究生阶段”。朱清时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有独立生活能力,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可以出国长长见识。

  谈过早分专业:

  很多学生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

  2009年,朱清时在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时,提出了当前教育的三个弊病,其一就是“学生过早分专业”。“一个人最终从事什么职业,首先要考虑他的兴趣和天赋。高中过早分文理科、大学过早分专业,学生在盲目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一个,不利于今后的发展”。朱清时说,南方科技大学的学生入校前两年都不分专业,学生学习两年基础课程后,再考虑以后的方向。

  谈“重点学校”:

  过早地把人分等级

  朱清时还谈到目前流行的“重点小学”、“重点中学”等现象。“分这些学校,其实是教育资源的倾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单凭考试成绩,你怎么知道他优秀不优秀?分重点学校、重点班本质就是把人淘汰出优质教育体系中,不合理。”

  朱清时笑称,现在的优质中小学里,女生偏多。“因为女孩子在青春期阶段确实比男孩子要发展得好。另外,男孩子比较调皮,在分重点的时候也不占优势。但是从他们走上社会后看,还是男孩子整体能力强一些。”文/记者 翁晓波  图 /记者 何晓刚

【编辑:巫峰】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